为推进“村超”等文旅产业发展,贵州省榕江县近日组织选调生赴上海市开展为期6天的实地考察,并将此作为选调生国情调研的一个环节。选调生们深入当地7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学习上海在乡村文旅融合上的特色做法。本期,我们邀请其中5位选调生,分享他们的触动和思考。
主持人:周静文
本期嘉宾:
韦 忠 古州镇高埂村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李春雁 乐里镇岑勒村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李福琴 八开镇庙友村村民委员会主任助理
杨志胜 寨蒿镇高表村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王阿康 计划乡加宜村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参加本次板凳会。请说一说此次上海行最触动你们的实践案例。
李福琴: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金山区漕泾镇水库村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的举措。这个村前几年开展数字游民国际村建设,采用低价民宿等方式吸引互联网人才到村。现在,又建立了上海漕泾水窠里·大学村。相当于在同一个村引进了两个公司或机构。水库村工作人员告诉我,大学村通过与高校合作,把村里党建、产业、人才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作为高校的研究课题,这种借智引力的做法体现了上海乡村高超的科技整合能力。
王阿康: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着“故事村”称号的金山区枫泾镇新义村。那里河道纵横,水系环绕,处处散发浓郁江南水乡韵味。特别之处在于,新义村收集整理民间故事,邀请专业团队制作成为二维码,粘贴在贯穿整村的故事大道边,沿途设置故事人家、故事厅、故事角等特色故事场景,方便游客沉浸式体验。这种“科技+民俗”的方式令人耳目一新。
李春雁:我的观感是,上海乡村主要以“生态筑基、数字赋能、片区协同”破题乡村振兴,尤其注重将自然资源转化为产业动能。像水库村,水域面积约占全村面积40%,这个村以“水”为线,通过湿地修复串联起40多条河道、70多座小岛,打造集颜值、气质、产值于一身的水乡综合体,一个漕泾郊野公园,就带来了极大的人流。
主持人:榕江以村超出圈后,很多村在探索文旅融合发展。上海之行对打破旅游产业发展瓶颈有没有启发?
韦 忠:古州镇高埂村文旅发展较为滞后,主要受交通不便、配套设施不完善、缺乏项目规划等因素制约,目前还没有文旅项目。上海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回来后我向村“两委”详细报告了我的体会,建议学习上海,根据我们村的特色旅游资源做一点人无我有的东西。
杨志胜:我到村任职是在寨蒿镇高表村,林下经济发展的好,文旅融合刚刚起步,制约因素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没有特色遗存和民族风情、没有专业运营。此次调研启发我,完全可以另辟赛道,比如挖掘本村的迁徙史,开发“八月笋”的旅游价值,努力创造“小而精”文旅“村设”。
李福琴:八开镇庙友村是传统的侗族村落,风景秀丽,资源丰富,民风淳朴,曾荣获省级的魅力侗寨称号,距离县城只有半小时车程。但发展旅游业缺人又缺钱。这次上海行让我大开眼界,我们也可以积极招商引资,搭建低价民宿出租,创造“游牧民”平台。同时深挖本村非遗资源,吸引高校从事民族学研究的师生来村驻点创业。
主持人:如何进一步把“村超”的流量转化为经济效益,造福村民?
王阿康:加宜村在文旅发展方面已经初具规模,通过东西部协作资金和引进市场主体,建成井上见和月亮山居两家高端民宿,此外还有16栋民宿。在佛山市的大力支持下,加宜村建设了红军广场,恢复了红七军指挥部、政治部、卫生所等旧址陈列馆。2024年,村里接待游客1万多人,村集体经济收入45万元。
我认为,可以依托本村原始森林资源,发展认养稻田、参与式农耕、农产品采摘、刺绣蓝染销售等项目,同时动员村里的新媒体爱好者利用“村超”平台现场直播带货。还可以把加宜村打造成“避暑旅居”目的地,在互联网上把房源卖到全国。
李春雁:首先做的是丰富旅游产品。可以结合村超热度,设计“白天看球赛、夜晚宿侗楼”套餐,联动周边村超打卡点形成旅游动线等。同时,在比赛间隙安排村舞蹈队、芦笙队进行侗族歌舞表演、斗牛文化展示等,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杨志胜:一方面在打造“村超”专属农产品IP上下功夫,多多推出“村超定制款”农产品,开发试吃装,引导线上购买。同时,开展“扫码溯源”互动,游客扫码可查看农产品种植户的故事和农事活动短视频。另一方面加快构建“赛事+订单农业”模式,依托村超粉丝社群、自媒体平台,开展预售定制“认养一块球场菜地”活动,构建订单农业新模式。
本报通讯员 黄透渊
本报记者周静文
实习生周霞瑛潘子怡
贵州选调生在上海调研。(榕江县委组织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