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棵老槐树有多少年头了?”我望着村东头那棵枝繁叶茂的老槐树,斑驳的树皮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2023年夏天,大学毕业后,我来到河北省广平县广平镇兰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助理,第一眼就被这棵见证村庄变迁的老槐树吸引了。树荫下,几位老人摇着蒲扇下棋聊天,见我走近,他们停下手中的棋子,用探究的目光打量着这个突然闯入他们生活的“城里姑娘”。
就在我满心迷茫的时候,村党支部书记曹书记找到了我:“小郑啊,刚来村里不太适应吧?咱的村民们都是实在人,只是对新面孔不熟悉,所以显得不亲近。正巧村里要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赶明儿我带着你一起串串门子、蹲蹲地头,挨家挨户地看看。”听曹书记这么一说,我心里一下子就有底了。
第二天我跟着曹书记来到李大叔家,只见院子里柴火、农具堆得到处都是。李大叔说:“住几十年都这样,收拾啥,瞎耽误工夫!”曹书记笑着说:“老李,你这院子拾掇出来,夏天摆个桌子喝茶多舒服。”李大叔直摇头。曹书记说:“下午就叫几个年轻人来帮忙,你就别操心了!”李大叔这才挠着头笑了。回村路上,曹书记告诉我,村民有困难咱就搭把手,他们自然就信你了。当天晚上,我就把曹书记走家串户处理事情的窍门记了下来。
村里的张婶和王大娘因为宅基地界限的事儿吵得不可开交,曹书记带着我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看到两人面红耳赤的样子,我赶紧把两人分开,说道:“这么吵也解决不了问题,咱先把村里的宅基地登记资料找出来,看看界限到底怎么划的,不是就清楚了吗?”没一会儿,我找来了资料,只见泛黄的图纸上,两家宅基地交界线歪歪扭扭,原来是当年用红墨水画的界桩标记晕染开来,变得模糊不清,才引发了误会。
我蹲在地上,用树枝指着图纸解释:“您看,这棵老榆树原本是界标,后来树倒了,两家盖房时都往中间挪了点……”张婶和王大娘听着听着,两人的脸色从铁青变成了尴尬,最后不好意思地笑了:“哎呀,都怪我们太冲动,多亏了你们,不然这梁子可结大了。”看着问题解决,曹书记笑着对我说:“小郑,处理得不错!”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还有一件事我印象特别深刻。村委会台账上列着37户未缴医保的名单。连续3天,我顶着日头走家串户,终于摸透了他们不缴医保的原因。
在张大爷家,我听到了很呛人的话:“一年涨几十块,保个啥?钱扔水里还听个响呢。”我想起曹书记“要把政策翻译成过日子”的提醒,赶紧合上本子,蹲在张大爷身边划开手机:“这是村东头王叔家的住院结算单,去年他脑出血住院花了4万多元,医保直接报了近3万元。要是没医保,这钱不得全砸自己身上?隔壁李婶做心脏支架,医保报完自己只掏了零头。”张大爷有点动心:“话是这么说,可每年都涨钱……”我赶忙解释:“比起成本,省下的钱连药费零头都不够。”张大爷被说服了,称赞我比他会算账。
就这样,我跟曹书记跑遍了村里的角角落落。谁家屋顶漏雨了,就帮着联系修缮;村口那段泥巴路下雨天总积水,我们挨家挨户商量怎么修排水沟;东头董奶奶的孙子要上学,我就去跑手续帮助申请助学金;就连谁家婆媳闹矛盾,我也去当和事佬。这些点点滴滴,让我觉得在村里的每一天都特别踏实。
现在,每当我来到村头的老槐树下,看见它沉稳而包容的姿态,就好似得到无声的鼓励。未来的路还长,我一定把一件件小事做好,让老槐树下的故事越来越温暖。
郑茹萍
郑茹萍(右)走访脱贫户(兰村村委会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