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苗子”是炼出来的
2021-10-15 09:51: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杨涌 本报通讯员 魏乐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记者与村书记霍云起(左一)、许宝阔(左三)走访养牛场。 黄贵鹏摄

  题图:许宝阔在田间地头了解一串红籽收成。徐 扬摄

  人物档案:许宝阔,男,1998年生,内蒙古赤峰人,2020年7月于内蒙古财经大学毕业,12月考取内蒙古自治区选调生,2021年1月到赤峰市喀喇沁旗乃林镇昌盛远村担任主任助理。

  金秋的乃林,天高地阔。玉米地一望无边,绿波荡漾。

  乃林系蒙古语,意为“花之路上美丽的地方”。许宝阔已经在乃林镇工作生活9个多月了,虽然自己的家距离昌盛远村不到70公里,但许宝阔吃住在村里,常常一个月也难得回家一趟。“村里的工作多而杂、细而实,周末上班是常有的事。”许宝阔说。一起共事的村干部们谈到许宝阔,都夸赞他“能吃苦,有韧性,对农村工作的适应能力特别强”。

  这个评价在乃林镇党委书记孙建龙那里得到了印证。“宝阔对农村既熟悉,又有感情,到村以来进步很快,是棵好苗子。”

  “沉下去”与“浮上来”

  昌盛远村位于乃林镇西北部,772户2252人,2020年9月底贫困户全部脱贫。2021年1月,许宝阔到村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摸排脱贫户情况,开展防返贫调查。昌盛远村书记霍云起介绍,调查人员由村干部、镇驻村工作队、对口帮扶单位喀喇沁旗统计局等30多人组成,分成五个组,前后历时一个星期。

  刚开始入户,许宝阔就出了个不大不小的“洋相”。走到脱贫户王会全家门口,看到整洁的庭院、漂亮的房子,许宝阔就嘀咕道:“他们家是脱贫户吗?这么好的房子!”同行的干部们都笑了起来。

  看到王会全走出屋来,村“两委”干部刘子云说:“大舅,我们这有新来的干部,你给他介绍介绍家里情况。”看着年轻的许宝阔,王会全半信半疑地挠着头。

  原来,2015年王会全患了胃癌,因为治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成为贫困户。脱贫攻坚期间,帮扶工作队和镇村干部先为他申请了危房改造资金,将旧房整修一新,再就是鼓励他搞家庭养殖,利用国家扶贫资金,买了2头母牛。“当年2头母牛先后生了6头小牛犊,卖了4头,留下2头小母牛,每头牛犊纯收入7000元。”王会全说,“现在,咱家共有4头母牛,40多只羊,生活好着呢!”

  这次入户经历让许宝阔感受颇深。“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接触农村工作,让我见识了脱贫攻坚的巨大成效。”七八个月下来,许宝阔走访了村里的每家每户。

  “不入户调查,就说不了农民话办不了农村事。”在许宝阔看来,农村工作就是将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落实好,“只有接地气,才会更有生气,只有沉下去,才能更好地浮上来。”他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让他印象深刻的事:一次,旗里组织对农村房屋进行安全排查,对危房予以评级。当时很多村民对政策的理解发生偏差,以为这是国家出钱免费维修房屋,将地面不平整之类的问题也反映上来了。许宝阔反复揣摩,如何将政策文件上的专业术语,翻译成方言,让村民一听就懂。于是,他将“排查”说成“看一看”,“常住人口”说成“家人现在还在这住吗”,这么一说,村民就懂了,误解也就迎刃而解。

  肯吃苦与使巧劲

  7月,受台风“烟花”影响,有多个铁路涵洞、沟壑的昌盛远村,面临巨大防洪压力。

  在防汛形势最严峻的三天两晚,昌盛远村每晚至少3人值班,许宝阔是村里的联络员,负责到镇上领抗洪物资并汇报情况。白天,他跟着村书记到几户地势较低的村民家中查看,并将沙袋放在村民家门口,以备应急。晚上,跟随村干部一起到防洪渠查看水的流量,通常要到凌晨才能回村部。

  在村民刘子威眼里,许宝阔遇事不畏难、不怕苦。昌盛远村有200户旱厕要改水厕,是镇里“旱改水”最多的村。在刘子威家中,许宝阔发现马桶冲不了水,水厕当作旱厕用,家里味道刺鼻,苍蝇到处飞,就毫不犹豫地俯身检查,发现马桶的一个连接口漏水。“我立刻将情况告诉霍书记,到镇上领取专门的零部件后,很快安装好了。”

  乃林镇党委组织委员陈宏宇与许宝阔同为90后,平时交流比较多,对许宝阔的印象是,服务意识强,既能吃苦,又肯动脑。“有想法,也有办法。”

  5月的一天,昌盛远村四组和六组村民来到村部反映,下雨后道路不平,积水形成一个大水沟,影响田间作业。村书记带着许宝阔,分别在雨天和晴天两次实地查看,发现低洼路段约300米长、4米宽。“这段路是群众急难愁盼的事,之前曾想过买土回填,但因成本太高,就搁置下来了。”霍云起告诉记者。

  转机出现在今年春天,铁路有关单位在叶赤铁路两旁进行施工,产生了许多剩余土方。许宝阔建议去施工现场取土,施工方说每车土要50元。许宝阔请包村领导协调,对方答应免费取土,最终挖土5000方,把低洼路段填平了。

  率先富与共同富

  昌盛远村有耕地面积10896亩,其中水浇地5598亩,主要种植玉米、高粱、谷子等农作物。“单纯依靠种地,村民难以鼓起腰包,必须鼓励村民发展养猪养牛业。”许宝阔说。

  许宝阔领着记者来到位于邻村福胜村的肉牛养殖小区。这是喀喇沁旗的扶强带贫项目,利用旗里的相关补偿资金,由养殖户共同建设。养殖大户郝月荣投资23万元在这里建了一栋圈舍,占地4.5亩,养殖存栏肉牛60多头。此外,她家还建有标准化生猪养殖圈舍1000平方米,现存栏400头。

  “宝阔来了后,帮了咱很多忙。”郝月荣说。前两年,郝月荣在乃林镇农行贷款30万元,今年又向信用社申请80万元贷款,可信用社只同意贷60万元。为了解决20万元缺口,许宝阔和霍云起陪郝月荣来到信用社,由霍云起担保,顺利贷到了80万元。许宝阔还找来防疫员,给郝月荣家的生猪接种。

  在村里,最令许宝阔钦佩的,要数村书记霍云起。这个1976年出生的汉子,中专毕业后即回村创业,上世纪90年代率先研究种植菌类作物,收获了第一桶金。现在,霍云起家建有标准化生猪养殖圈舍1900平方米,可存栏1000头,还流转土地50亩种荞麦、一串红和玉米,年收入40万元。

  霍云起、郝月荣养猪致富,产生了示范效应。在他们的带动下,截至2020年底,全村共有养殖户38户,肉牛存栏502头,生猪存栏1397头,肉羊存栏1537头,村民人均年收入11850元。

  距离昌盛远村村部不远处,是叶赤铁路线的一个国家三级转运站平庄南站。2013年,村“两委”依托平庄南站,成立了昌兴装卸有限公司,主动招揽站内转运装卸生意。到2020年底,公司发展成拥有4台铲车、30多名员工的专业装卸队伍,为村集体增收109万元。2018年以来,昌盛远村相继更换10余个水泵、铺设滴灌管道6000米、修缮山路10000米,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村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从种植业到养殖业,再到第三产业,昌盛远村的产业发展给许宝阔带来思考:“一个村的发展,既要因地制宜,更要有一个团结互助的发展团队,一个能带着大家共同致富的领头人。”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