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社区现在算是兵强马壮了,该干的、想干的事也干得成了。”近日,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万裕社区党总支书记赵海燕介绍说,在持续深化基层减负过程中,社区配备11名专职网格员,推动街道和区直联系单位等共建共治力量应需下沉,社区治理力量、服务能力有了质的提升。
基层治理“马壮车轻”才能跑得更快。近些年来,玉溪市持续推进基层减负,通过多域协同、减上补下、凝聚合力,推动重心下移、资源力量下沉,让“瘦马”变“壮马”,推动基层治理跑出加速度。
治理力量向基层汇聚
今年2月,峨山县双江街道辖区内某企业工人间发生激烈争执,事态迅速升级。街道综治中心第一时间行使“吹哨权”,向县综治中心发出红色预警,在24小时内组建由县委政法委牵头,县司法局、派出所等部门参与的联合处置专班,经过多轮调解,成功化解纠纷。
为破解基层在抓治理、抓服务过程中存在的主体各自为阵、力量分散等现状,2023年以来,玉溪市把乡村两级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规范化建设作为市委书记领办项目,作为加强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围绕力量聚合、平台整合、机制融合思路,全力推动形成“1+1>2”的协同效应和各方治理力量向基层汇聚的聚合效应。
一方面,内挖潜力激发活力。推进乡级综治中心与派出所、司法所融合建设,着眼人员、职能、资源、工作“四个整合”,推进一体化运转;村级综治中心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延伸服务触角,将原来的社区警务室、信访接待室等整合集中办公,有效破解基层社会治理主体“碎片化”,治理资源分散等难题。
另一方面,多管齐下赋能。赋予乡镇(街道)综治中心派单、吹哨、督办三项权力,复杂问题“派单”至责任单位,可“吹哨”请求上级支援,未办结事项启动“督办”程序,确保乡级综治中心有权管事、有章办事。向村(社区)派驻综治专员,制定“综治+网格”一体化运行机制,优化调整市域范围内的7415个网格,全覆盖建立“乡镇(街道)党(工)委—村(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党小组)”的三级体系。
此外,玉溪市同步推进市县两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抓好统筹调度和风险矛盾化解,构建完整工作闭环,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格局。
多渠道充实乡镇力量
近期,正值烤烟中耕管理和汛情防控关键期,峨山县甸中镇组织委员周昕怡隔三差五就要到挂包联系的小甸中村实地看看,了解工作落实情况,现场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问题。
“之前下乡可没这么‘自由’,借调的借调、退休的退休,一个人往往要承担两三个人的活,一天下来,几乎都陷在了办公室。”周昕怡说。
基层是抓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人与事的搭配往往影响治理效能。玉溪市拿出硬措施,多渠道保障、充实乡镇力量。公务员招录持续向基层倾斜,采取减上补下的方式,统筹市级226名事业编制、县级6名行政编制和186名事业编制充实到乡镇(街道)。严格落实县级以上机关不得从乡镇(街道)借调工作人员要求,完善监督检查长效机制,对违规借调乡镇(街道)工作人员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充实加强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伍,编制乡镇(街道)执法事项清单,实行“一支队伍管执法”。
充分赋予乡镇(街道)更加灵活的用人自主权,积极探索因事设岗、以岗定责、按岗定人。实行编制分类管理、人员统筹使用,确保机构高效运转。全面落实县(市、区)机关派驻机构人员依托乡镇(街道)开展工作考核工作制度,严格执行负责人任免先征求乡镇(街道)党(工)委意见工作流程,确保管得了人、管得住人。
上下协同汇聚合力
前不久,通海县环湖流域治污截污工程进入密集施工阶段,为确保各家各户外排雨水管、污水管不混接、错接、漏接,急需对194个自然村、6.2万余户情况进行详细摸排。
眼看雨季就要到来,时间不等人。市县两级迅速动员包联单位下沉村(社区),与乡、村、组干部混合编组,仅用3天时间,便完成全覆盖摸排。“上下一起干,不仅是力量上的支持,更是精神上的鼓舞,让我们感受到不是孤军奋战。”通海县九龙街道九街社区党总支书记陈俊云说。
汇聚众智众力,基层治理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玉溪市从工作机制上入手,着重构建上下协同、多方协力的工作格局。在重大项目建设、湖泊保护、基层治理等重点工作中,通过“市级领导挂点+市直部门联系+县级领导包片+县乡村合力”的网格化包保责任体系,以上率下,带动资源力量下沉。健全区域化党建联建机制,全面实行街道社区兼职委员制度,为社区治理注入新活力。制定支持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和“五社联动”等机制,以乡镇(街道)村(社区)为重点,创新实施159个“初心合伙人项目”,将各方力量汇聚起来。
“接下来,还要持续在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将基层‘瘦身’和‘强体’同步推进,既让基层能够‘轻装上阵’,又通过权力、资源、管理下沉,赋权基层、赋能基层、赋力基层,更好实现减负增效。”玉溪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罗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