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的沉浸式跟班学习,机会难得,收获满满!”
“我们不是去看‘盆景’,而是去学‘造景’!”
“带着问题去,带着方法和情谊回,村子真的变了样!”
……
10月初,记者到河南郑州登封市徐庄镇刘沟村采访,恰好碰到前来调研产业发展的两位村书记——大金店镇梅村党支部书记梅少鹏和石道乡范庄村党支部书记胡佳田。他们和刘沟村党支部书记王振平一见面,三人你一言我一语,分享着“头雁南飞”经历的感悟与成效。
何为“头雁南飞”?郑州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同志介绍,这是郑州2023年启动的“头雁南飞助振兴”计划,通过选派优秀年轻村党组织书记赴成都、黄山等地的乡村振兴示范村,进行“沉浸式”跟班学习,破解部分村党组织书记理念不新、路径不宽等问题。
让村书记从日常村务中脱身,心无旁骛地到外地学习,并非易事。这样的决心,既是形势所迫,也是正视问题的必然选择。郑州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同志坦言,“乡村振兴需要过硬的头雁队伍,但部分村书记视野思路跟不上发展需要,而过往短期的‘课堂式’培训,往往效果有限。”
一旁的胡佳田连连点头,主动“现身说法”。“2021年我回村担任村书记时,村里的产业发展比较零散,尝试过几个项目都不太成功。”胡佳田回忆道。2024年4月,胡佳田到四川成都宝胜村跟班学习,该村“大园区+小业主”的产业发展模式,让他豁然开朗。
“村庄整体就是大园区,每家每户就是小业主。”胡佳田阐述自己的理解。回到范庄村后,他结合村情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绑定机制,引进公司发展中药材产业。“村民不仅有土地租金,还在这里打工赚钱,年底还能拿分红,干事创业的积极性高,营商环境也越来越好。”范庄村产业发展逐渐走上正轨,业态日益多元。
与胡佳田同批“南飞”的梅少鹏,跟班学习的是成都市长松村。“长松村主要产业是水蜜桃,我们梅村重点发展蔬菜种植,两个村相似点很多,可以‘抄作业’的地方也很多!”梅少鹏难掩兴奋,他将自己当时的状态比喻成“干海绵遇到水”,争分夺秒地跟着学、帮着干、勤思考、多提问。
梅少鹏观察到,长松村的合作社分工明确,从种植到管理再到销售“一条龙”,同时注重强化品牌效应、延伸产业链条,带动乡村民宿及露营等产业发展。思路得到开拓的梅少鹏一鼓作气,回村注册了“佰梅源”品牌,以礼品装的形式提升蔬菜附加值,同时引进公司建立辣椒全产业链生态示范基地,延长了蔬菜产业链条。
两位村书记的分享,让郑州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同志很欣慰。让“头雁”带着急需破解的难题,到精准匹配的村“同工同学”,这正是“头雁南飞”计划的初衷。然而,做到人村精准匹配并不容易。“所选的村不能不好,也不能过于超前,既要有东西学也要可复制,同时还要考虑村书记会不会带人、当地环境安全等问题。”
为确保“高质量南飞”,郑州市委组织部精心谋划、规范管理,按照年纪轻、干劲足、有基础等标准择优确定跟班人选,调研确定其需求清单后,由市级调研组先行实地考察。同时,该市制定制度明确跟学纪律,派调研组逐一到村访查、答疑解惑,指导县、乡两级协助每位学员制定发展计划,持续紧盯成果转化,确保跟学计划切实有效。
“即便村情民情不尽相同,很多理念方法也是相通的。”王振平对此感触很深。2023年8月上任的王振平是“基层新兵”,他所在的刘沟村主要养殖土元,而他跟班学习的黄山市沟村村重点发展旅游,出发前他有些惴惴不安,“主要还是担心学不来、用不上。”
可当王振平真正扎下来之后,他有了新发现。“他们许多工作都围绕旅游这条主线展开,任务细分到人,推进井然有序。”王振平抽丝剥茧,将经验迁移到刘沟村,在稳住土元产业“基本盘”的同时,建设饲料厂房、改善道路交通、延长产业链条……现在,不仅村里建设了土元科技农业创业园,他也找到了自己的工作主线。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巩义市河洛镇南河渡村党总支书记王向阳学习安徽碧山村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深挖本村豫剧大师常香玉故居等文化资源,筹建“豫剧大舞台”、引入豫剧体验等互动项目,丰富了村庄业态、增加了村庄人气;新郑市岗李村党支部书记祝晓磊不甘于现状,在土地受限的情况下向内发力,不断研发改良480亩种植基地品种,让家庭农场品质和种类再提升……
从“被动干事”到“敢拼善为”,从“不敢不会”到“本领过硬”,从“各自为战”到“群雁高飞”,“头雁南飞助振兴”计划成为郑州市培养村党组织书记的有效工作载体。郑州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同志介绍,截至目前,郑州市共选派331名优秀村党组织书记赴先进地区跟学,未来将进一步强化市县联动,争取每年选派100名左右的“头雁”南飞历练,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大内生动力。
本报记者 刘凤双 通讯员 高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