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尘:打好脱贫攻坚战,努力交出让群众满意的答卷
2020-08-12 16:33: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作者:纪颖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2016年12月,赵红尘同志经突泉县水务局选派到学田乡三合村担任第一书记。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作为水利部门的一名职工,从水利事业到脱贫攻坚,他自己一开始深感压力很大,也曾有过畏难和退缩,但是面多贫困户的生活现状和想摆脱贫困的深切期盼,面对组织的信任,赵红尘内心告诉自己;“我要留下来,不辜负三合村村民的期盼和党的重托”,坚定信心的赵红尘,利用五年时间,用行动带领三合村干部群众打响了精准脱贫攻坚战,努力交出让群众满意的扶贫答卷。

  走访入户,村情民意记心中。坚定信心的红尘书记开始思考如何开展扶贫工作,三合村人口多,贫困户分散,给扶贫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为此,赵书记驻村开始就自行编制了贫困户基本情况表和村民住房照片信息库,带着问题深入实地开展调查工作,对贫困户逐一走访,他与村民拉家常、交朋友,听群众说真话、实话,谁家几口人、谁家多少亩地,谁家年收入支出是多少,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赵书记的本子上和头脑中,经过走访,赵书记准确掌握了第一手全面详细资料,为贫困户的精准识别和精准施策奠定了基础,通过贫困户的动态调整精准识别出贫困户66户139人,找准了驻村帮扶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让这些贫困户脱贫致富成为了赵书记心中最大的信念。

  精准扶贫,真情驻村暖人心。学田乡三合村庞艳平家中3口人,丈夫庞艳平,腰间盘突出,不能干重活;妻子李树香患有轻度精神疾病,基本丧失体力劳动能力;儿子庞帅才15岁,就已经被糖尿病折磨了七年有余。家里的花销主要靠庞艳平一人种地,农闲时打零工维持,这是他们一家人过去的真实写照。

  2016年,红尘书记带领驻村工作队入户走访排查时,了解到庞艳平一家的生活困难后,及时将其纳入到建档立卡贫困户,第一时间帮助他们解决看病难的问题,通过健康扶贫政策的落实庞艳平一家往年每年两万多元的医疗费用,如今自己只掏了三千多元。2016年随着产业政策的逐项开展,红尘书记推荐庞艳平为公益性护林员,因工作努力认真后被乡林业站委任为三合村护林队队长,庞艳平十分珍惜这份工作,因为能照顾妻儿的同时还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有了这份年薪一万元的工作解决他们家里的大部分正常开销;2018年7月,考虑到妻子和儿子的劳动能力,在争取本人意见为其办理资产收益分红,每年能分红1700元,产业政策的落实为庞艳平一家年直接增加收入1万多元,可以说为庞艳平一家拨开了脱贫路上的云雾。2018年又通过危房改造项目盖了60平米的新房。庞艳平真诚的说:“过去我家的日子特别难,我妻子基本上由我照看着,我去村上办点事儿的功夫都得带着她,加上儿子8岁开始饱受糖尿病的折磨,跟其他同龄孩子相比,抵抗力极弱,隔三差五往医院跑,挣点钱就去治病检查,要不是党和国家的帮助,要不是红尘书记处处想着我们,我真不知道怎么办了,现在日子比以前不知好了多少倍,我更要努力干活,不辜负赵书记的期望,把日子越过越好”。

  驻村工作以来,红尘书记始终把村民放心上,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今年由于疫情的原因,孩子们无法正常到校上课,红尘书记走访排查时发现三合村高一学生刘铭,因父亲身患布病无力支撑家庭日常开销,刘铭的学业得不到保障,一度有辍学打工的想法。赵书记把这件事记在了心上,回去后与村书记进行商议,决定由驻村工作队、包村干部以及村书记每人每月200元,每月资助1000元生活费的标准资助刘铭直到完成高中学业,截至目前,资助的5000元钱已经送到了刘铭家中。赵书记说:“无论何时,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我们节省一点,帮衬一点,也得让孩子读得起学,念得起书,这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平凡话语,体现的是不平凡的扶贫故事。

  五年来,赵书记为贫困户修路、打井、盖房、宣讲政策、开展各种种养殖培训、鼓励村民肉牛养殖产业致富、发展庭院经济、联合帮扶单位爱心捐赠……他是村民口中的“红尘书记”,他是困难群众的“贴心人”,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使命担当,努力做一个对得起组织对得起群众对得起自己的合格扶贫人。

  率先垂范,基层党建要做强。习近平总书记说“第一书记”不仅要起带头作用,更要为贫困村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扶贫工作队”。五年间,红尘书记和这里的老百姓吃在一起、住在一起、摸爬滚打在一起,这里已然成为他”第二个家”,“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设一个好支部”,他利用扶贫大讲堂、党员大会、第一书记上党课、党小组活动等方式带领党员干部共同学习,提高党员党性认识,不断加强支部建设,带领村民建立强有力的村两委班子,村两委治理能力大大增强,村民们和谐友好,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使得三合村于2018年末成功实现了脱贫村出列。红尘书记说,作为选派干部,任期只有几年,而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确是系统性、历史性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唯有为选派村留下一支拥有强大内核,敢于创新、敢于奉献的人才队伍才能团结一致,保证贫困村消灭绝对贫困之后,能一直沿着乡村振兴的目标,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花接着一花开。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