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头雁”振翅,“雁阵”齐飞
2020-11-27 09:44: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本报记者 许露露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记者在齐齐哈村坝上救灾帐篷里采访关波(右)。

  海林市蔬菜村蔬菜产业核心区俯瞰。

  头雁振翅,才能群雁齐飞。近年来,农业大省黑龙江全面推行村党组织带头人整体优化提升行动,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记者近日在黑龙江省采访时,见到了3位村里的“领头雁”,见证了他们的奉献情怀。

  他被机器“削”掉指甲盖

  9月15日下午,记者与48岁的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梅里斯镇齐齐哈村村书记、村主任关波握手时,发现他右手大拇指缠着厚厚的纱布。他解释说,前两天抗洪,抬柴油机时不慎砸掉了指甲盖,去医院简单包扎后,又回到了抗洪现场。

  齐齐哈村有3万亩高标准农田,台风“美莎克”带来的强降雨导致2万亩稻田受灾,田里大量积水。村里找来20台强排泵,组成突击队“三班倒”排涝,连续奋战了10多个昼夜。

  关波开车与记者一起查看灾情,座位上塞满了各种物品,潮湿的迷彩服、沾满泥的胶鞋、应急灯、泡面、矿泉水……车里弥漫着一股奇怪的味道。“从抗洪开始就没回过家,车里也没顾上收拾。”关波边开车边解释。

  一路上,关波介绍说,村里一共1800户,受灾农田涉及1300户,其中80亩地是1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稻穗一沾水就完了,说什么也得帮这些贫困户把收成保住,不仅率先安排排涝,还组织了人手下田人工捆扎,让稻穗立起来。”

  在排涝现场,有一顶简易帐篷,里面有两张钢丝床、两条薄被,这里就是关波最近和村干部日夜值守的地方。柴油机的巨大噪音、恼人的蚊虫,在这样的环境里,想好好休息是不可能的。

  齐齐哈村是由4个自然屯合并而成的大村,村情相对复杂。关波上任之前,村里选不出“当家人”。关波原是村里的养殖户,2000年区里选出29个带富能力强的青年去党校参加培训,关波便是其中之一。上任后,因为办事公正,身先士卒,村民们都信任他。刚来村里4个多月的党务助理李吉妍,描述了这样一个画面:为转移江心岛上3000余只羊,关波带着党员干部找来几条船,每人两边腋下各夹一只羊,拼命地将羊往船上拖。“一条船运20多只羊,整整3天才转移完。”李吉妍说,不管遇到啥难事,关书记一定先上,村民们看在眼里心服口服。

  他家大门8年没有锁过

  今年51岁的齐齐哈尔市龙江县七棵树镇三兴村村书记、村主任阎宏伟,连续三年在全镇村书记综合考核中排名第一,和他工作一样出名的是他的细心。就连停放在村委会院子里的农机,他都用麻袋片细致地包起来,生怕有一丁点损伤。

  “以前俺们村干部特别难选,干部群众之间矛盾也多,都是穷闹的。”他上任时,村集体欠债150多万,因为发不出补贴,村委会没人上班是常事,村民要办事只能去干部家里。

  阎宏伟打开局面是从“收地”开始的。村里共653户1788人,有土地21000多亩,他带着党员干部排查,对以前胡乱发包、半包半送的集体土地强行收了回来,“一下子收回600多亩,按程序重新发包,增加了集体收入,账上的窟窿慢慢填上了。”

  最让村民佩服的,是阎宏伟的服务意识。8年来,他家大门从来没有锁过,村民有事可随时上门找他。从成为“当家人”的那天起,阎宏伟每天6点就到村部,大年三十、初一也不例外。

  “我给自己定的规矩是,给群众办事不拖不等。昨天村里修水泥路,有村民告诉我路上有几个羊蹄印难看,今儿一早我赶紧找人抹平了。”阎宏伟说,刚上任的时候,他手机一天最多接上百个电话,过去积攒的问题解决了,电话就少多了。

  村里的贫困户关贵斌今年51岁,下肢瘫痪不能自理,和70多岁的老母亲相依为命。2012年,他突发脑出血,好不容易捡回一条命,可他觉得生活没了指望,产生了轻生的想法。阎宏伟察觉后,经常拎着米面油上门,俩人无话不谈。阎宏伟还帮他家落实了产业扶贫、房屋补助政策,年收入增加了5000多元,关贵斌内心充满感激。去年7月8日关贵斌住院期间给阎宏伟打了个电话,一番话令人动容,“你们关心照顾我这么多年,我无法回报,死后愿意无偿捐献遗体。”

  他30年记了40多本日记

  在牡丹江市海林市海林镇蔬菜村村书记、村主任窦乃兴的办公桌上,最引人注目的是排放得整整齐齐的40多本日记。

  “我记了30多年日记啦!”抚摸着这些笔记本,62岁的窦乃兴自豪地说,村里30多年的发展脉络、大事小情清清楚楚。

  记者随手翻开一本泛黄的日记本,第2页记录着1999年元旦这天窦乃兴的工作:上午起草壮大集体经济发言材料,下午到山咀子村走访。

  蔬菜村1983年以前叫幸福村,可当时村民过得并不幸福。作为全省最大的行政村之一,有10个村民组、1935户、6873人,人多地少矛盾多,村民上访是常事。窦乃兴上任后,用了一年多时间,把村里200多件群众的烦心事梳理成册,一件一件妥善解决,从那以后,村里再没人上访了。

  同样,在他的“档案库”里,每一份承包合同都留了底、有据可查。“这么多年来,我们村两委班子看好家、守好业,珍惜集体一草一木,决不擅自卖掉一砖一瓦、一寸土地。所有的集体资产资源,一点儿都没有流失,都能生钱!”他掷地有声。

  窦乃兴回忆,1997年村里的一块厂房空地被一家公司看中,愿意出资50万元买断开发新兴市场。“当时50万元是个天文数字,诱惑巨大,但我认为不能鼠目寸光,顶着压力和对方商谈,坚持联营联建,现在集体资产净增值1600多万元,年创利30多万元,成了一只下金蛋的母鸡。”

  “村里有钱了还不够,村民兜里也得有钱。我们村人均耕地不足2亩,怎么增收?我多次去山东寿光、河北永年考察,认准了发展蔬菜产业。”窦乃兴带记者钻进一栋西瓜大棚,一个个小西瓜挂在网兜里,很快就能上市,深秋时节的东北,西瓜是稀罕物,一个大棚产值2万多元。

  当年为推动蔬菜种植产业化,窦乃兴费了老劲,嘴皮子磨破了,嗓子肿得说不出话来。村里还出台了优惠政策,集中建20栋以上标准棚室的,村集体发放补贴。

  蔬菜村富了,村集体固定资产近3亿元。全村有标准化蔬菜大棚、温室3100余栋,年产精品菜1.2亿斤,产业收入超亿元,蔬菜种植大户户均收入10万多元,村民们说,“现在的日子,才叫真幸福呢!”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