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赫哲族姑娘唱响“新船歌”
2023-04-14 11:06: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本报记者 许露露 本报通讯员 杜心宇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曹畅(左)受邀前往塞拉利昂驻北京大使馆宣传中国少数民族文化

  “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位于乌苏里江畔的黑龙江省抚远市乌苏镇抓吉赫哲族村,是我国陆地上最东端的抵边行政村,被誉为“东极第一村”,村里半数人口是赫哲族。对于90后赫哲族姑娘曹畅来说,这里不仅是她的家乡,还是她为之奋斗的热土。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寄语赫哲人民“在发展道路上要发挥好制度优势,人数较少民族也都要奔小康,一个也不能少”。7年时间一晃而过,赫哲族群众就像《乌苏里船歌》中唱的一样,走上了幸福路。现在的抓吉赫哲族村鲜花掩映,湛蓝的天空下,充满赫哲风情的木屋、网红民宿和渔家乐、独树一帜的民俗文化墙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来客……

  4月10日下午,记者和远在3000公里之外的曹畅连线,听她讲述自己的返乡故事。

  “2016年我22岁,还在哈尔滨读大学,毕业前夕,怀揣着对故土文化的热爱,两个月后我果断回了村,成为一名民族文化传承人。”对故乡难以割舍的爱,是曹畅回村的缘由。

  曹畅回村之后就走马上任赫哲民俗馆的讲解员。她告诉记者,赫哲族是我国“六小民族”之一,仅有5000多人,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早在20多年前就有学者大声疾呼:通晓赫哲族语言的已不足百人,很多民俗和传统技艺面临失传,必须加紧抢救和整理。

  为了更好地胜任讲解员这个岗位,她一有时间就走访村里的赫哲族老人学语言,“因为没有文字,所以学习起来很难,刚开始一段简单的伊玛堪说唱,我学了一个月才会。”曹畅回忆,正因如此,她越发感觉到传承赫哲文化的任务艰巨,“我学会之后成了村里最年轻的赫哲语使用者。越了解我们民族的文化起源,越是坚定我要把赫哲族文化、历史传承下去的决心。”

  能歌善舞的曹畅还向族里的长辈们学习赫哲歌舞,伊玛堪、萨满舞,服饰华丽、音乐激昂,让她深深沉醉在民族文化的熏陶里。在民俗馆里接待全国各地的游客时,当她用赫哲语唱起宛转悠扬的《乌苏里船歌》,每每引起满堂彩。

  工作之余,曹畅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尤文凤的帮助下,学会了口弦琴弹奏、鱼皮画制作、嫁令阔小调等更多的赫哲族传统技艺,并成功申报县级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除此之外,她还试水直播“带货”,把村里的鱼皮画、鱼干等赫哲族特产销往全国各地,一场两三个小时的直播最多卖了400多单,销售额达到四五万元。“能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助力乡亲们增加收入,我非常开心。”曹畅自豪地说,村里的老人和妇女帮助清理打捞上来的江鱼,制成鱼干、鱼松等,每天也有近百元收入。

  去年7月,国家广电总局导演组来到抚远,拍摄以曹畅为主要人物的纪录片《这十年·幸福中国》,在全网引起不小的轰动,她成了抚远市特色民俗旅游的一张亮眼名片。

  现在曹畅又有了新的岗位,借调抚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她正在用自己的力量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赫哲族、走近赫哲族。在她的影响下,族里的几个弟弟妹妹都回来和她一起做传承保护民族文化的相关工作。现在她还在乌苏镇收了3个年轻的徒弟,教他们说赫哲语、唱伊玛堪。“相比大城市,我更喜欢自己的家乡,而且越来越离不开这片土地。”曹畅说。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