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东乡县易地扶贫搬迁点见闻
2020-08-14 09:30: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周 妍 林华维 本报通讯员 闵文斌 辛志平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本报记者周妍(左一)、林华维(左二)在扶贫车间采访。

  马哈力麦在“方大腾达”服饰扶贫车间上班,一天能缝10条裤子。

  “山高没顶子,沟深没底子”,当地人都这么形容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东乡县四面环河,中间突兀,平均海拔2600多米,以县城为中心,向四周延伸出6条大梁,夹着6条大沟,再由这些大梁大沟分出数不清的支岭支沟。沟沟岭岭的地貌以及“春无三滴雨”的气候,加大了东乡县群众脱贫致富的难度,该县目前还是全国尚未脱贫摘帽的52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

  “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东乡县通过易地搬迁、产业扶贫,让贫困群众出山进城、唱着“花儿”(东乡族民歌)住进新居。近日,记者沿着东乡县的山梁深沟,走访搬迁群众,听他们讲述搬出大山深沟的故事。

  搬迁,“搬”来了幸福

  在龙泉镇拱北湾村八羊古社易地扶贫搬迁点,29岁的杨进宝给记者介绍说,他在村里的扶贫岗位上班,每月工资3000元。2019年初,龙泉镇三个村的65户贫困户没掏一分钱,搬到了这里的集中安置点,每户分到一套占地0.45亩、带院子的平房,他家是其中的一户。杨进宝的家原来在杨家社的山沟里,不通路不通水,家里人拼尽全力供他上学,可在他中专毕业那年,父亲突然去世。杨进宝毕业后干起了涂料工,但一年只能干三四个月。搬出山沟后,他家的日子好起来了。记者看到,院子里收拾得干净整洁,还养了十几盆绣球花、月季等。

  “地砖铺得好好的,卫生间、厨房都装修好了,我们直接住进来的。”坐在宽敞明亮的客厅沙发上,69岁的白永忠慨叹道,“没想到在低矮土瓦房里住了快一辈子,老了居然还能住上楼房,而且不花一分钱。”

  白永忠原来住在锁南镇高门村杨家社,那里山高坡陡,当地人称是“摔死麻雀滚死蛇”的地方,最让他头疼的是吃水难。“山上没有水,只能从山下往上背,一年到头也舍不得洗一次澡。”2019年10月,白永忠一家7口人搬到锁南镇城南社区金强小区,分到了一套145平方米、四房两厅两卫的房子。“儿子在广州打工,儿媳是社区园林绿化工人,两个孙子上小学,出门走300多米就到了。”白永忠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城南社区有四个小区,是东乡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全县22个乡镇1710户9594人在此落户。这么多乡亲离开了土地,如何捧上新饭碗呢?在社区服务大厅,记者看到几本厚厚的户情台账,每个家庭的劳动力、技能培训、就业等情况一一登记在册。社区支部书记马福辉介绍,到今年6月底,社区4442个劳动力中有3402人有了新工作。除302户兜底保障户和6户由子女赡养的老人外,搬迁户全部实现了一户一人就业,户均两人及两人以上就业的家庭超过了57%。

  东乡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冯祥安介绍,“十三五”期间,全县共有5255户28023人易地搬迁,其中贫困劳动力15308人,目前已有10860人就业。

  搬迁,“搬”来了自信

  记者来到达板镇凤凰山联合扶贫车间时,已近中午12点,37岁的东乡族妇女马阿西果正准备下班回家。马阿西果以前在家抚养着两个孩子,丈夫在外打工。去年7月,马阿西果进入扶贫车间从事服装加工,学会了做帽子、衣服的所有工序,现在每个月收入三四千元。马阿西果告诉记者,在今年6月举行的服装技能大赛上,她还获得了第一名呢。

  48岁的马哈力麦一家四口,是2018年搬到龙泉镇拱北湾的。马哈力麦经过培训进入方大腾达服饰扶贫车间,现在一天能缝10条裤子,一个月收入在2500到3000元之间。接受记者采访时,马哈力麦落落大方、从容自信,像是见过世面的人。扶贫车间负责人说,车间里40个妇女刚来时,和人说话都是低着头,现在她们都能自信地面对陌生人了。

  龙泉镇党委书记杨志君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2018年9月,也就是这个扶贫车间发放第一个月工资的那天中午,他来到车间时却不见一个工人,心想,“上班就在家门口,还不好好工作?”原来,这些妇女领到工资后,利用中午休息时间集体包车到县城购物去了,有的给孩子买文具,有的给父母买衣服。了解真实情况后,杨志君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东乡族妇女原本家庭和社会地位比较低,有着很强的自卑心理。如今通过劳动不仅有了稳定收入,更找到了自尊和自信。”在龙泉镇,像“方大腾达”这样安置贫困妇女的扶贫车间有15个,600多位妇女走出家门融入社会,过上了体面的生活。

  搬迁,“搬”来了希望

  26岁的洒玉芳以前和丈夫带着女儿在河北邢台打工,看着女儿快到入学年龄了,她越来越犯难。“留在邢台吧,女儿上学有困难;回到老家吧,又担心学校不好影响女儿前途。”是易地搬迁,打消了洒玉芳的顾虑。

  去年7月,洒玉芳一家由果园镇红庄村搬到锁南镇城南社区移民花苑,不但女儿能在城里读书了,她本人也进入了城南区制衣扶贫车间上班,从家到车间步行只要两三分钟,而且上下班时间可灵活掌握,方便接送孩子和做饭。

  洒玉芳女儿上的是东乡族自治县实验小学,今年3月学校正式投入使用,能够容纳1000名学生。易地搬迁不仅解决了山区适龄儿童上学难题,还让家长有了在家门口挣钱的机会。

  去年女儿考上大学、儿子考上高中,这对龙泉镇荒山村大庄社41岁的马志龙夫妇来说,本是件开心事,可他们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主要是为学费犯愁。“辛辛苦苦种庄稼,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去年10月,马志龙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了,搬迁到锁南镇城南社区后,夫妻俩被安排到县城管局应急抢修队。“我们俩每个人月收入2900元,今年5月,又落实了每月2350元的低保。”马志龙说,虽然一家7口人日子过得紧一点,但儿女学费有着落了,毕业后就能拿到工资。

  滔滔洮河自东南向西北流过东乡县,左岸有一片正在崛起的经济带,这是一个集安居工程、特色小镇、劳动密集型产业园为一体的县域次中心。55栋15到18层的住宅楼拔地而起。经济带开发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达板镇党委书记周伟宏介绍,这些住宅完工后将安置5880户从山区搬迁过来的群众,产业园原有的21家企业和正在引进的15家企业,能提供9000多个就业岗位,基本能保障一户一人稳定就业,还配套建设了5所幼儿园、2所小学、1所初中、1所高中和1所职业学校,移民的子女都能在这儿接受良好的教育。刚建成的甘肃国强职业技术学校招办主任张茂兴告诉记者,学校开设了6个实用类专业,招生规模为500人,今年8月底正式开学,书本、住宿、伙食、校服等费用全免。“学生一毕业就可以走上工作岗位!”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