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走进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何湾镇龙山村渨湖中心村,村民在巷道间穿梭忙碌,新砖铺的路面洁净平整,院墙刷上了鲜亮的新漆。这条路能够修起来,里头有一段“睦邻善治”的佳话。
今年8月,龙山村渨湖和美乡村项目开工建设,在施工推进至渨湖二队村民组时,一条狭窄的巷道成了绊脚石。这条巷道两侧,分别是村民孙风雷和孙天华的宅院。因相对偏窄,村民出行不方便,施工车辆也很难开进去。村干部多次上门做工作都无功而返。一边是优化环境、便利群众的实际需要,一边是村民们守了多年的“家门口的地”,如何说服部分村民为公共利益“让道”呢?
恰逢南陵县推行党员“睦邻长”制度,作为试点村之一,龙山村党总支书记汪明喜动起了巧思。根据党员“睦邻长”制度设置要求,他将龙山村96名党员组织起来,由村党组织书记、包片村干部、党员村民组长、党员分别担任一、二、三、四级“睦邻长”,将村民组内的“1个党员户+N个群众户”结成对子,并安排部分非党员的村民组长配合开展工作,让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更灵敏。
龙山村四级党员“睦邻长”孙福强负责联系孙风雷和孙天华,接到调解任务后,孙福强便拉上村民孙正根一道做工作。孙正根是孙风雷的堂哥,也是一个热心肠的人。拨通了孙风雷的电话,说明了情况,两人向他算了一笔得失账,打起了感情牌。“看在孙福强、孙正根的面子上”,孙风雷犹豫了半天,最终还是答应了,愿意切割自家围墙门柱一角扩路,为巷道拓宽出力。
孙风雷的慷慨之举产生了连锁反应。巷道另一侧的村民孙天华听说了这件事,主动提出将自家的院墙整体拆除,向后退让40厘米。
与此同时,龙山村小和宕组的和美乡村建设中,村民周坚辉也主动拆除了自家一段长约15米的围墙,让出1.5米,扩建进村道路。
你切角,我拆墙,三位村民的善举,让很多村民竖起大拇指。“值得我们学习。”渨湖村村民孙龙德说。
龙山村党总支书记、一级党员“睦邻长”汪明喜表示,这次村“两委”干部并未直接参与,协调让地能成功,说明了“睦邻长”制度的运作有效。今年以来,该制度已协调解决各类建设纠纷20多起,其中包括16件村民主动让利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