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创业者在塘么子沟村参加创业沙龙。毛润 摄
“多亏‘乡创客’空间帮忙牵线,我的茶叶顺利解决了传统绿茶不经泡的难题,在市场上卖得很火。”日前,陕西省紫阳县城关镇塘么子沟村“春山茶业”厂房里,返乡创业青年陈涛捧着新炒制的茶叶,脸上满是笑意。
1年前,陈涛还在为场地、技术和销路犯愁。现在,他的茶厂年收益超300万元,带动了100多户乡亲户均增收4200元。这一切的改变,源于村里“乡创客”空间的诞生。
青山环抱、绿水萦绕的塘么子沟村,是远近闻名的茶旅融合“网红村”:干净的乡村道路旁,茶厂机器轰鸣,特色农家小院与“茶宿”错落有致,游客往来不绝。不久之前,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曾因返乡创业者“有想法缺平台、想干事缺资金”遭遇发展瓶颈。
“城关镇是有名的茶乡,随着人居环境改善、茶产业基础夯实,越来越多的本地青年想返乡创业,但手续繁多、资金短缺、技术不足等问题成了‘拦路虎’。”城关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潘庚谈及“乡创客”空间成立的初衷,“镇党委、政府将‘千万工程’经验与本地茶产业优势结合,在塘么子沟村搭建起这个汇聚人才、孵化创意、链接资源的综合性平台。”
2024年6月,“乡创客”正式成立,建立创业类、民俗类、工匠类、创业类四大乡土人才库,并聘请产业、法律、金融等领域顾问,为创业青年免费提供资源对接、创业指导、项目孵化的全链条服务,助力项目落地。
塘么子沟村党群服务中心专门划定了“乡创客”专属活动区域,镇上每月组织创业青年、企业代表来这里参加创客沙龙,茶叶研发专家、法律顾问、销售达人等轮番上阵,为创业青年答疑解惑。一处处闲置资源被盘活,一个个政策红利精准对接,曾经的“创业难题”变成了“发展机遇”。
去年,返乡青年陈玉生想在村里创办茶宿,遭遇资金短缺难题。驻村干部得知后,通过“乡创客”空间联系金融顾问,很快帮他拿到了一笔创业扶持资金。资金坎跨过之后,去年国庆假期,陈玉生的茶宿顺利运营,至今营收已超6万元。
如今,“乡创客”空间已成为茶乡振兴的新引擎:今年已累计组织交流活动9次,成功孵化茶厂1家、茶宿3家、农家乐2家,帮创客们破解手续、资金、技术、销路等难题16个。
“下一步,紫阳县将以塘么子沟村为样板,持续深化‘千万工程’经验本土化实践,把‘乡创客’空间打造成人才返乡、产业升级的助推器,让更多乡村在‘创客力量’的加持下,焕发生机与活力。”紫阳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雷红民说。
本报记者 许露露
通讯员 毛润 何小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