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是一个过程,担当是一种选择。
5年前全国村“两委”换届,一批具有大学学历的90后走上村党组织书记的岗位。他们带着满腔的热忱,用新的知识、新的办法改变乡村。
在融入农村过程中,他们有过彷徨,有过痛苦,甚至在某个瞬间想到过放弃,但心头的理想让他们选择了坚守。
几经寒暑,他们逐渐成长,走上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中心舞台。

龚颖先(左)和村民一起清洁村庄。 (受访者供图)

在老人集体生日会上,林友权(左二)给老人点燃生日蜡烛。(受访者供图)

丁勤松(右)现场落实耕地复垦位置。 (受访者供图)
立 业
担任“当家人”3年后,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马头镇淮泗村党总支书记李浩终于能骄傲地说,村里有个像样的产业了。淮泗村每月销售豆腐、豆皮5万多斤,今年销售额有望突破300万元。回望这1000多天的日子,李浩心中五味杂陈。
1990年出生的李浩,2012年大学毕业后选择创业,办教育培训,事业小成。2021年正月初五在老家看到的一个场景,让他决定返回村里。那天,邻居一对小夫妻打好行囊外出打工,两个小孩死死抱着他们的大腿,哭声响彻整个院落。“那一幕,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尘封的记忆。”李浩的声音有些哽咽,“30年前,我也是这样哭着求父母不要外出打工。”没有产业是村里的痛点,他决定回村做点事情。
当年,李浩回到村里,第二年补选为淮泗村党总支书记。
刚开始,李浩也没什么明确的思路。当时正处于网络直播的风口,李浩提议拍短视频推介乡村,多数村干部不赞同:“村集体一年才十几万元收入,经不起这么折腾!”“既然村里不做,那就自己个人来做!”李浩在抖音上注册“小李来了”账号,聘请全职的摄影师、剪辑师、中控,自己给他们开工资,仅这一项每月要支出2万多元。
然而,做了四五个月,钱像扔在水里,没打起一个水花。“你每月工资才3900元,迟早要把积蓄亏光!”当初就不同意李浩回村的家里人急了。更扎心的是网友的评论——“不务正业”“爱作秀”。“看着这些评论,我有点气馁,开始怀疑这条路能不能走下去。”这是李浩压力最大的时候,“我不能服输,所有人越不看好时越要坚持。”李浩憋着一口气继续干,终于迎来扬眉吐气的一天。2024年1月30日,一条清理侵占道路的短视频,火爆出圈,在抖音播放量超过1.3亿。粉丝量迅速上升,到今年9月底,超过127万。
流量有了,如何找一个产品来承接?村里留守老人多,做豆腐门槛比较低,李浩和村集体合作社决定从做豆腐开始。许多人慕名到村里买豆腐,但豆腐没办法快递,李浩和合作社又开始制作豆皮。豆皮销路上去了,李浩又开始琢磨制作辣条。利用“小李来了”带来的流量,淮泗村“顺势”创造了一个产业,给村民提供了工作,如今全村从事豆制品的村民有50多人,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
同样在寻找产业突破的,还有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水岩乡太乙村党支部书记林友权。阳明湖畔,这个“隐居”在赣南山区的小山村,今年因他策划的“七星大草原牛马嘉年华”活动一炮而红。村里一位80多岁的老婆婆兴奋地说:“我从来没见过村里来这么多人!”
每年11月阳明湖湖水退去,至次年6月,太乙村畔会自然生长出千亩草原。今年春节刚过,林友权和村“两委”开始谋划“消费草原”,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引进活动策划公司。那段时间,林友权几乎天天都“泡”在草原,与策划公司工作人员一起搞头脑风暴,探讨细节、策划活动。“刚开始并不知道能做成什么样,但‘上了这条船’,我只能一直往前走,不能回头。”林友权自己拍视频推介,一些游客慕名而来。有一次,林友权听到一个游客悄悄指着他说:“这不就是发抖音的那个人吗!”林友权信心大增。
最艰难的是招商。林友权到县城一家马场推介草原,马场老板刚开始一点热情都没有。在林友权反复恳求下,对方勉强答应来看看。美丽的草原和活动策划方案一下子吸引了马场老板,他派2匹马常驻草原,周末则派6匹马。
乐队演出,拔河比赛,泼水节,草原射箭……一周一个主题活动。到6月结束时,嘉年华活动吸引了游客3万多人次,带动水岩乡旅游、餐饮、住宿消费突破40万元。
淬 炼
秋日清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香泉镇后湾村党支部书记曹渊像往常一样走在乡间道路上,一辆辆装满蔬菜的电动三轮车从他身边经过时,村民总会减缓速度,和他唠上几句,末了不忘说一声:“多亏了你这个‘修路书记’!”
“修路书记”,是村民给曹渊戴上的“桂冠”,这份荣誉背后,藏着这个90后村书记破茧成蝶的故事。
后湾村主要产业是蔬菜,全村有4300多亩菜地,村民65%以上的年收入来自蔬菜。但村里通往镇里的主干道是泥巴路,路窄坑洼。2020年上任后,曹渊一直想把这条路修好,2022年终于争取到项目资金。然而,修路要征地,许多村民并不理解,村民大会吵得不可开交。
会上达不成共识,那就会后挨家挨户沟通。有一次,曹渊刚要开口劝说,这个村民当众大骂他“只顾名声不顾死活”,曹渊蒙了。曹渊是邻村人,考上专业化管理村党组织书记后被派到后湾村任职。那天晚上,他坐在空荡荡的村委会,满心委屈,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我真的错了吗?”他一遍遍问自己。第二天,老党员景彦虎早早来到村委会,把热腾腾的包子递给曹渊,轻轻地说了一句:“我们信你!”曹渊心头的孤独和委屈瞬间消失,重新有了前行的力量。
吃过早饭,曹渊提着水果来到这位村民家,用细账算出修路的好处:“蔬菜从地里运到镇上收购点,路上颠簸1个小时,菜的品相容易受损,一斤少说少卖5分钱。路修好了,运输时间缩短一半,损耗率下降,价格还卖得高,一亩地一年能多赚好几百块钱……”真诚最终打动了村民,最硬的骨头啃下来了,这个村民拍着曹渊的肩头说,“书记,我错怪你了!”
曹渊趁热打铁,用大学学的专业知识,帮村民改良土壤。一位村民种的西葫芦总是长不大,曹渊帮他取样分析后发现是土壤缺钾,指导他追施钾肥,当年亩产就提高了两成,收入增加了近千元。看着一个外来的书记不计报酬地付出,反对的声音逐渐消失了。4条共6公里的路,2022年5月动工,10月全部完工。路修通时,当初反对强烈的村民张碧玉开着拖拉机送西瓜到村委会,请大家吃他家的西瓜。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曹渊说,“如果没有这段磨练的经历,心里的成就感可能就没这么大了!”远在几千里外的福建省上杭县白砂镇扶福村党支部书记龚颖先,也有类似的经历、同样的感受,那是2023年上半年人居环境整治时。
治理空心房裸房、拆除违法建筑,是让村干部头疼的事情。每拆一栋房屋,龚颖先头一天几乎彻夜无眠,脑子里不停地预设次日可能会遇到什么情况,该采取什么应对办法。有一栋70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涉及到12户村民。龚颖先一家一家上门说服,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累一点没关系,但经常遇到有的人今天同意,明天就反悔了;有的儿子同意了,但父母不同意。”有时龚颖先会感到很绝望,可过一个晚上后,他又想到了新办法:请儿子去做父母工作,请他们的亲戚做工作,请拆房对其最有利的人去做其他人的工作……“只要一同意就赶紧带着皮尺到现场拉线、签字。”花了1个多月时间,这栋“空心房”终于拆下来了。在100多天时间里,扶福村拆除了1.1万多平方米违建、4320平方米危旧房,村里被奖励30万元。
冲 突
饱含激情回到农村,并不是想做的事情都能做成,挫折让这些90后村书记尝到了痛苦的滋味,也让他们在一次次遭遇挫折后变得更加沉稳。
福建省上杭县白砂镇碧沙村是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2021年,村里修建红色交通线修复延伸工程,需征用一块50平方米的菜地。在谈征用补偿款时,村民开口就说每平方米至少80元,远高于相关规定的30元,项目因此一拖三年多。这给刚上任的村党支部书记丁勤松一个结结实实的“当头棒”。在村工作,当了几次“热锅上的蚂蚁”后,丁勤松也长了本领。在他和村“两委”努力下,今年初,这户村民基本同意以转换形式让出这块地。
农村是个熟人社会,尽管这些90后村书记都是大学毕业,思维开阔,做事有冲劲,但在融入的过程中也面临过许多无奈,逐渐从“不顾一切往前冲”变得学会融通。
村集体粮油加工厂是林友权发展起来的项目,他却让父母把自家收的水稻运到乡里的碾米厂加工。“碾一担米10块钱,如果我父母在村里加工,即使付钱,也难免会有人说我占便宜。”这种无奈,源于他刚回村时就听到的谣言:“一回村就捞钱,在县里市里都买了房子!”龚颖先的遭遇更显苦涩。他帮一位低保户申请慈善爱心屋资金原地重建新房,对方一直不同意,无奈只好帮其加固旧房。然而,这位低保户逢人却说:“书记不作为,让我住危房!”
李浩把企业管理经验带到村里,实行奖惩制度。部分村干部“软抵抗”:表面答应爽快,却找理由不干活。李浩开会让“软抵抗”者当众讲理由,请干得好的分享经验。“在村里工作,除了制度,还需要一点‘强硬’。”不过现在,他很少采用这种“强硬”办法了,更多采用上门座谈、关心生产生活的温情方式。“人都是感情动物,一坐下来,心就软了。” 3年来,看到李浩实心为村里办事,大家的心与他越来越近。
挫折可以从容面对,世俗人情也可以逐渐去适应,但收入下降造成的经济压力一时难以缓解。林友权回村前年薪20万元,如今每月到手收入只有3300元。妻子在超市工作,月收入3000多元。林友权有两个女儿,他坦言:“夫妻俩的收入在乡里还算不错,但抗风险能力比较弱。”而丁勤松最怕女儿问:“爸爸,什么时候能换个大房子?”丁勤松原来在广东东莞做生意,收入不低。2016年结婚时,丁勤松夫妻俩按揭在龙岩市买了一套80平方米的住房,每月还贷款3000元。回村任职后,丁勤松每月到手的工资3300元,家庭每月支出1万元左右。“妻子在国企工作,收入高一些,换套大房子仍不太现实,但不能凡事都算经济账。”
不过,无论面临什么样的境遇,这些回村任职的90后,都怀揣着自己的梦想,没有轻言放弃。各地的政策也很“给力”,给他们吃了“定心丸”。江西、福建、甘肃等地都建立了村主干上升平台,比如赣州市规定,村主干干满3年,可以考乡镇事业编;满5年,可考乡镇公务员副科职。
泥土记得每一个早出的晨光,乡路见证每一次晚归的星辉。这些站在乡村全面振兴C位的年轻人,正用汗水浇灌希望,让青春在田野上绽放最绚烂的光彩。
本报记者 林华维 朱秀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