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村级集体经济强弱直接关系乡村发展能力与村民生活质量。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晋城街道北门村、福安村依托不同资源禀赋,走出特色集体经济路径,均实现收入跨越式增长,其经验可为同类乡村提供指导。
北门村走“内生资源驱动型”路径,核心是盘活区位优势、以服务创收增收。该村紧邻晋城街道建成区中心,人流密集、商业需求旺盛。2017年,村里打破“等靠要”思维,号召村民集资成立村办公司,升级改造晋江农贸市场。改造后,市场设280个摊位、138间商铺,平均年租金2.5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年增收750余万元,实现“从弱到强”的突破。
2022年6月,北门村依托市场人流,追加投资504万元,打造361米长、6000平方米的“州街”商业步行街,设77间商铺,引入多元业态,与农贸市场形成互补。如今“州街”年增收入300余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超千万元,村民人均年分红1000元以上,形成“盘活资源—壮大集体—惠及村民”的良性循环。
福安村则走“外部政策赋能型”路径,借政策激活文化资源、发展农文旅融合。该村地处偏远但文化底蕴深厚,有20所清代老宅、“滇中一颗印”建筑及花灯歌舞等非遗技艺,2018年挂牌“中国传统村落”,2019年入选昆明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实验村,获项目、资金、智力支持。
以此为契机,福安村通过“政企校合作”盘活闲置古民居,改造为民宿、非遗工坊;整治人居环境、打造“福安六坊”,组织非遗展演吸引游客。如今“福安古村”年接待游客学员近5万人次,集体经济年创收200余万元,村民通过就业、销售实现增收,偏远村落借文化特色破局。
从两村实践可提炼三大核心结论,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供关键原则:
第一,党的领导是根本保障。北门村党委推街区党建“零距离”服务,解决商户难题;福安村党总支以“党建+文化传承”模式,凝聚驻村队与“乡村CEO”力量推进项目。唯有党组织统筹协调、党员带头,才能整合资源、凝聚共识,避免发展陷入困境。
第二,产业选择需“因地制宜”。北门村凭区位发展物业租赁与商业服务,模式轻资产、收益稳;福安村靠文化资源做农文旅,形成差异化竞争力。脱离资源禀赋盲目跟风,只会导致资源浪费、发展低效。“看菜吃饭”是准则。
第三,利益联结机制是可持续关键。北门村以“公司+村集体+村民”模式,让村民参股分红;福安村通过老宅租赁、业态带动,推动“三变”改革。只有让村民共享收益,才能激发内生动力,实现“集体强、村民富”的目标。
壮大村集体经济无“统一模板”,但有“共同原则”。各地乡村需结合自身资源、选准产业,以合理利益机制凝聚合力,方能走出符合实际的振兴之路。
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晋城街道北门村党委书记助理 张月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