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时评丨“空心村”要防“十羊九牧”
2025-07-11 09:55: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城镇化进程中,部分农村地区由于多重因素叠加出现“空心化”,常住人口越来越少。孩子去镇上甚至县城上学,家长陪读也住进了城镇,年轻人大学毕业后大多选择在城里工作,常住人口很少的“小村”不断出现。一些村子常住人口一两百人,个别村常住村民只有几个人。农村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差距拉大。在有些地方的农村,常住人口只有户籍人口的三分之一。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现象在城镇化进程中,可能会长期存在,这对农村基层治理和村干部队伍配备提出了挑战。

  农村人口减少,是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正常现象,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仍在不断演进。但如果对农村的管理和治理跟不上正常的变化,就会出现“不正常”。例如,有些地方常住人口跟户籍人口的数字差距巨大,但配套村“两委”干部、网格员、协管员、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等仍然按照户籍人口配备,未作相应调整。有的地方还因项目推进,加派了包村干部等力量,造成叠床架屋、人浮于事。

  “村里人不多,日常事务不多,会议、汇报、检查倒也不少。”一位基层干部如是形容。一些地方村级工作经费“撒胡椒粉”,反而滋生了“保岗位”倾向,甚至出现了“混岗吃饭”的懈怠状态。如果再叠加“小村”常有的干部选拔难、党员管理难、组织生活开展难,党群阵地利用率低、资金使用绩效低、村级治理效率低等问题,可能导致基层治理活力下降,出现“十羊九牧”的尴尬。

  近年来有些地方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并开始进行针对性调整。有地方通过科学测算,按照“常住人口不超过户籍人口的1/3”或“常住人口不到200人”等标准,撤并整合一批小村。但只是撤并整合仍然不能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即使在调整之后,这个有8000个村的地区,仍有约500个“小村”存在岗位设置与人口数量不匹配情况,需要优化配置。

  “空心化”的“小村”管理力量配备须引起重视,适时调整、系统治理。

  首先,要开展一轮全面摸清底数行动。以村为单位,梳理常住人口、治理事务、干部职责,为岗位配置提供真实依据。只有把底数摸清楚,才能科学安排、精准施策。

  其次,坚持“该多的要多、该少的就要少”的配置原则。忽视微观单元的差异性,会导致新的资源浪费,对人口多、任务重的村庄,应适度增加岗位、加大投入;对治理任务轻、人口少的村庄,则要探索发展“以强代弱”“村居联建”“一人多岗”等新模式,优化网格设置,提升治理效能。

  再次,还要差异化保障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和村干部报酬,改变“干多干少一个样”,优化激励机制。可从人口结构、经济发展、治理效能等维度确立观测指数,将行政村划分成多档,分档确定办公经费、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和村干部报酬,并推动村级组织分类管理和村干部专职管理。

  当然,不能简单以人口多少、“一刀切”式压缩人员。部分偏远村庄虽小,但承担着生态保护、边界管控、特殊群体照护等功能,仍需保留必要力量。治理资源要用在刀刃上,而不是数字上。要加强顶层设计,系统谋划“小村”综合治理、动态管理,从实际出发合理配备管理资源。 周静文

责编:俞玺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