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的抗战故事丨电影《地雷战》原型村山东省赵疃村:每块石头都是武器
2025-07-11 09:30: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开栏的话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军民将广阔农村变为杀敌前线,使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一个个村庄的坚守,如点点星火,终成燎原之势;一次次战斗的胜利,积小胜为大胜,最终汇聚成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伟大洪流。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记者走进因为抗日军民英勇壮烈的斗争而名垂青史的村庄,探访战斗遗迹,倾听历史回响。今起本报推出“我们村的抗战故事”系列融媒体报道,以此铭记历史、致敬英烈。

 

  赵疃地雷战信号山遗址。 (海阳市委组织部供图)

  地雷战纪念馆复原的“村民制作石雷”场景。 (海阳市委组织部供图)

  沿着威青高速转入乡道,穿过葱郁的果林,翻越两道山梁,便抵达盆子山山谷深处的山东烟台海阳市行村镇赵疃村——电影《地雷战》中“赵家庄”的原型,全国闻名的“地雷战”主战场。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曾见证智慧与勇气的闪光。

  “石头变成了武器”

  一进村口,一面写着“赵疃地雷战信号山遗址”的红色铁铸墙映入眼帘。古朴雄劲的字体,瞬间将人带回80多年前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

  “这就是信号山!”指着铁铸墙侧面一座绿意盎然的山头,行村镇英雄新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赵疃村党支部书记赵文欣说。1940年春,日寇铁蹄踏进海阳,1942年在离赵疃村仅4公里的驮母山设立据点。“日寇下乡扫荡、抢粮、取给养,都必须经过我们村。”

  信号山顶上,一棵在风中轻轻摇摆的小树, 正是电影《地雷战》里的信号树。“这其实是棵假树,我们的人守在山顶,一发现鬼子的踪迹就推倒树,山下民兵立刻布设地雷,让鬼子来了就被炸得人仰马翻,路都不敢走!”赵文欣说。

  下山石阶边,一段段镌刻的顺口溜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一块青石蛋,当中凿个眼,装上四两药,安上爆发管,黄土封上口,弦子拉外边,事先准备好,到处都能安,鬼子来扫荡,到处威力显……”84岁的村民赵路平用胶东方言“唱”起这段顺口溜,仿佛再现了村民敲打石块、制作出一颗又一颗地雷的“名场面”。

  “用石头做地雷,也是被逼出来的。”赵文欣说,村里民兵虽然学习了制雷爆破法,但在日军封锁下,制作地雷的钢铁材料奇缺。村里石匠灵机一动:能不能把炸药放石头里,制成“石雷”?民兵们日夜琢磨,很快成功试爆“石雷”。“大家就地取材,漫山遍野的石头变成了武器!”

  赵疃村村史馆内,摆放着几颗大小不一已经钻好孔的石雷,其中一枚西瓜大的石雷格外醒目。“这是民兵首批自制石雷,填装的是土制炸药,但威力毫不含糊。”赵文欣介绍。

  随着抗战深入,赵疃村民兵、百姓发明了连环雷、葫芦雷、滚石雷等10多种地雷,布雷手段超过30种。“我们的民兵利用熟悉的地形,在村里村外大摆地雷阵,炸得鬼子闻风丧胆!这种‘零敲碎打’,有效地牵制了日军兵力。当时,就有日军士兵说‘赵疃的土地会爆炸,每一块石头都是敌人’。”

  “俺村有31位抗战烈士”

  在村史馆,赵路平看着墙上的老照片,回忆起他从小就听家人常讲的日军暴行,双目燃烧着怒火。“鬼子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老弱妇孺都不放过,有的一家七口都被刺死。村里二百来户,遇害的就有十几个人。来扫荡的时候,粮食、牲畜抢光,连没熟的庄稼都被割走喂马!”

  童年的记忆满是日军暴行,那份深深的恐惧和刻骨的仇恨,即便时隔八十余年,赵路平回想起来仍无法释怀。

  血仇点燃怒火,赵疃人奋起反抗。1943年秋,民兵队长赵同伦带领队员在村西南埋下两颗铁雷,炸死炸伤10多名扫荡归途的日军,打响赵疃地雷战“第一雷”。

  民兵赵乾江参加了这场“第一雷”。他的小儿子、55岁的赵克忠常听父亲回忆当年故事。“那天早晨,父亲刚一出门就碰见赵守福和赵同伦。赵守福肩上背了两个大地雷,见面就喊‘过来过来,来鬼子了,咱快去把雷埋上’。他们预料到地雷一响,其他鬼子定会赶来,就在周边又埋了两个雷,然后躲到不到200米远的小山头上观察。果然,鬼子和日伪军来了就绊到地雷,地雷一响,鬼子趴在地上察看,又踩响了剩下的两颗雷,当场炸死炸伤十来个日伪军。”

  地雷的威力极大地鼓舞了大家打鬼子的勇气。全村青壮年埋雷,妇女儿童放哨,老人布设“真假雷”,“全村是战场,户户是堡垒”,筑起抵御外敌的立体防线,涌现出一个个抗日英雄。

  “抗战期间,俺村有名有姓的抗战烈士就有31位。”赵文欣说,电影《地雷战》中“赵虎”的原型之一,就是“爆炸大王”、赵疃村民赵守福。

  “1944年,日军处处遭炸,龟缩在据点不敢出动。赵守福深夜全身抹泥,背上3颗地雷,在敌军必走之处分别埋雷。第二天早上,日军一开门,十几人被炸上了天。” 赵文欣介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赵守福参加战斗200余次,毙伤敌伪183人,培训民兵爆炸手12000多名。

  地雷战打破了战争的专业壁垒,让全民皆兵成为可能。地雷战纪念馆馆长陈同英表示:“他们是放下锄头、拿起武器的农民,更是深藏功名的平民英雄。”1943年到1945年,海阳成千上百个村的民兵共作战2000余次,地雷战炸死炸伤敌人1025人,彰显了人民战争的伟力。

  精神传承穿越时空

  信号山山顶,镌刻着31位赵疃村抗日烈士英名的纪念碑巍然矗立。南坡翠松下,长眠着赵守福、于凤鸣等英雄。

  1988年出生的赵刚,听着地雷战故事长大。“村头有口‘抗日功德井’,小时候老一辈人就坐在井边讲,日本鬼子常在井边歇脚喝水,民兵就在井边埋上地雷,炸死不少鬼子。”赵刚说,每次回到家乡,自己都会上山为烈士献把花。“当年国家贫弱,枪支奇缺。乡亲们却能以智慧研制石雷抵抗日本侵略者,这份勇敢、智慧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激励我无论遇到多大困难都要坚持下去。”

  先烈们的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他们的英勇事迹和不朽精神,成为赵疃村最宝贵的财富。如今的赵疃村,没有了昔日遍布村边的地雷,远去了曾经的战火硝烟。第一颗地雷爆炸遗址、信号山遗址等随同赵疃村作为地雷战的重要遗址被妥善保护,让这里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依托古村风貌和丰富的红色遗存、英雄故事,赵疃村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深度融合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战略,擦亮“地雷战”红色品牌。以地雷战红色文化为核心,精心打造“观新貌、忆往昔、弘精神、继使命”四大主题党性教育课程,广泛宣传地雷战在抗日战争中的光辉贡献。

  “每逢‘七一’‘八一’‘十一’,我们会组织祭扫烈士墓、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吸引游客、学生、党员等前来瞻仰,让大家在庄严氛围中接受精神洗礼,铭记历史,传承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赵文欣说,现在,赵疃村还与学校、企业、社会组织合作,开展地雷战红色文化宣讲,推动地雷战红色文化“走出去”,让红色基因焕发时代光芒,照亮乡村振兴新征程。

  本报记者 郁芬 倪怀成

  通讯员 焦坤 李鲁阳

  实习生 潘子怡

责编:俞玺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