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南湖,一叶红船劈波斩浪,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星星之火聚成燎原之势。
2005年,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首次提出并阐释了“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秀水泱泱,红船依旧;时代变迁,精神永恒。20年来,嘉兴市组织系统立足红船起航地、“红船精神”发源地高站位,努力推动“首创、奋斗、奉献”精神内涵融入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各方面,奋力打造新时代红船旁党建高地,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坚强保证。
红船领航 指引信仰之光
“红船跌宕出南湖,星星之火,照亮九州路。腔腔碧血染旗红,崛起工农百万众。”济南驻村第一书记专班学员参观南湖革命纪念馆后,在留言墙写下感慨。
展馆北侧,湖心岛畔,一艘红船静卧碧波。2002年10月,习近平同志履新浙江之初,来到嘉兴南湖瞻仰革命红船,感慨地说,“我们的党员同志能够来到南湖看一次展览、听一次党课、学一次党章、观一次专题片、瞻仰一次红船、重温一次入党誓词,就能得到‘精神传承、思想升华’”。
一语激起千层浪。上千万党员群众奔赴嘉兴,聆听一个大党和一条小船的故事。南湖革命纪念馆里,专职讲解员郑皓正为游客讲解“红船启航”主题展览,“5G+VR”打造的红船会议现场,让建党之初的画面跃然眼前。
“这是一处教育的熔炉、一座精神的殿堂。”每次回望历史,郑皓都深受触动。依托红色资源优势,嘉兴扛牢精神传承使命,推出一系列党性教育培训活动,创设“六个一”红船组织生活,组织“不忘初心·重走一大路”体验式党性教育项目,全国20余万名干部经上海到嘉兴,重走来时的路,瞻仰南湖红船,感悟赤子初心。自开馆以来,纪念馆已累计接待参观人数5000万余人,仅去年就有330万人。
南湖东岸,一块长10米、宽0.9米、高2.1米的学校碑石,寓意1921年党的诞生。全国唯一以“红船”命名、以弘扬“红船精神”为核心的浙江红船干部学院,已成为全国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阵地,被列入中组部“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性教育干部学院目录”。
近年来,市县组织部门依托学院着力打造“红船党课”体系,开发“红船精神”教育培训系列课程和《读懂红船精神》等地方教材,打造十张循迹导图、百堂精品党课、千名优秀讲师“十百千”循迹溯源体系,深化探索“初心1921”沉浸式课堂、第二课堂·红歌会等新型教学模式,充分用好“红船精神”这本“最好的教科书”,为党员干部补足精神之钙。
挖掘“红船精神”文化“富矿”,高校是理论研究和铸魂育人的重要阵地。嘉兴大学成立全国高校首个“红船精神研究中心”,设立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研究所、中国共产党党建研究所等阵地,成为服务于党的建设的特色智库。作为浙江省高校党员干部教师革命传统教育培训基地,编著“红船精神”教材,打造“红船精神”思政“金课”,开展主题宣讲活动。
“对‘红船精神’的挖掘研究,有其史料价值和政治意义,我们有责任、有义务阐释好、传承好、发扬好。”嘉兴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
红船斩浪 破解发展密码
“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黄酒温一温!”在海盐县沈荡镇,游客总会来到以《许三观卖血记》为原型打造的胜利饭店,点上一份“沈荡特产”。这里是作家余华的故乡,也是创业者的天堂。
4年前,“90后”海盐人陆跃得知沈荡镇“聚·创”党群创业街区正在修缮招商,三年免租、分类贴息等创业支持政策诱人、实在,他的“晴天见”咖啡店顺利开业。街区党组织对标书中地点打造“余华文学地图”,白墙黛瓦的江南水乡,吸引了一大批慕名而来的书迷游客,咖啡店仅半年就回本。
文旅产业腾飞背后,是党组织精心谋划,打出政策“组合拳”,为人才集聚和产业发展提供大后方保障。从农业小城到工业强市,从背井离乡到人口回流,党建引领嘉兴产业振兴之路,彰显了前瞻意识、奋斗品格,成为新时代弘扬“红船精神”的生动注脚。
产业发展的密码,蕴藏在创新创业的基因中。海盐县自2006年率先试点扶助农村党员创业,现已成为青年向往的创业热土,聚集了16个党群创业服务中心、43个党群创业孵化区。党组织以贴息贷款撬动扶助资金,选聘红创导师与创业者结对帮扶,推动产业相近、地域相邻的党群创业项目组团发展,累计带动1.4万名党员群众创业增收。“多亏园区的好政策,装修和设备之外几乎零成本,生存压力减轻一大半!”陆跃心怀感恩。
“产业链党建让我们突破技术难关,顺利切入华为、中兴等头部企业的供应链!”天通瑞宏科技有限公司党组织书记沈瞿欢面露喜色。在进行某芯片封装技术第三轮验证时,公司碰上了技术瓶颈,借助“红色攻坚直通车”机制,组建了由上游材料企业迈博瑞、下游设备商庆鑫科技以及浙大微电子学院组成的联合攻关小组,产品成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当年订单量突破500万只。
实现产业抱团互补、攀高向新,抓好产业链党建是关键。海宁市超前谋划、“无中生有”建设泛半导体产业园,开园之初,项目招引难、科研支撑不足、高端人才匮乏等难题阻滞发展。海宁构建“潮城芯未来135”产业链党建体系,以党建链带动产业链,推动链上企业互利共赢,已攻克芯片领域难题18个,正加快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半导体装备及材料产业基地。
产教融合催化成果迭出,成为产业发展的助推器。走进G60科创走廊产业与创新研究院,健康监护仪、车内生命体探测仪等研究产品让科技气息扑面而来。依托嘉兴大学科研人才资源,研究院坚持教科人一体,实施产教融合育人模式,与龙头企业深度合作,推动技术研究与成果转化,现已建设创新研究中心和孵化科技创新型企业50余家,以政校企协同浇筑产业之花。
红船奋楫 激荡基层浪花
春风三月,桃花初绽。21年前,一批特殊的乘客乘101路公交车来到南湖区凤桥镇三星村。
这正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一行,专程到嘉兴蹲点调研统筹城乡发展工作。乘车时拒绝清客、一路交谈,触摸着统筹城乡发展的脉搏,习近平同志提出要“逐渐缩小城乡差别,使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共享现代文明”,并深情嘱托“嘉兴完全有条件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典范”。
日月其迈,岁律更新。今日嘉禾大地,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51,连续6年保持浙江省最小差。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既要强城,又要兴村,基层是落脚点。“红船精神”感召下,一个个可借鉴、可推广、可复制的基层创新样本,活了城市、富了乡村、润了百姓,成为嘉兴城乡融合的亮丽名片。
追随脚步走进三星村,小桥流水,蜜桃芳香。从落后“养猪村”到共富“桃源村”,村党委引领三星村打破原有产业格局,培育壮大水蜜桃特色产业链,同步推进桃主题文旅产业发展,实现“有桃的时候卖桃,没桃的时节卖风景、卖文化”。
“对基层干部来说,发扬‘红船精神’,就是让村里百姓更富裕,把村子建设得更美好。”23岁回村任职,三星村党委书记徐利军是村里的“领头羊”。组建“桃帮帮”先锋服务队,建立“共富101”党建联建机制,汇聚机关部门、辖区企业、快递直播公司等党组织力量,联合周边村抱团发展……村党委积极为村民搭平台、引流量、落项目,解决技术落后、寄送不便等发展难题。2024年,三星村村民家庭年收入20万元至60万元的占比达90.1%。
“有事就打96345!”在嘉兴,这一“秘诀”早已家喻户晓。119个服务站、21支专业服务队、服务群众500多万人次,96345党员志愿服务如阳光雨露滋润百姓生活,搭起党群“连心桥”。“这里是红船起航地,每天被伟大建党精神感召着、激励着,党员干部更应该将心比心,把群众小事当成心头大事去做。”96345党员志愿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骆叶青说。
高水平的城乡融合发展,离不开高效能的基层治理。从最初“摆摊”召集志愿者,到如今18.1万名党员报到在册,20多年来,96345党员志愿服务从城市延伸至农村,搭建网络化组织架构,健全规范化管理机制,24小时全天候提供水电安装、卫生医疗、居家养老等120余项服务。党员志愿者与困难老人“两结对”,为1600多名空巢老人安装“一键通”呼叫系统,用一条热线温暖一座城。
沾满泥土气息的基层创新,正扮靓着村社面貌,便利着百姓生活。海宁市硖石街道西山社区整合分散化资源,联动公益组织、周边企业、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共建共治,破解缺人、缺钱、缺资源的瓶颈;平湖市探索党建引领社区、业委会、物业三方协同,建设红色物业党群服务中心,搭建智慧物业云平台,12345热线投诉量不断下降;桐乡市探索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建立“一约两会三团”治理模式,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群众自治良性互动。
“这些鲜活的基层实践,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示范价值,是‘红船精神’生动有力的时代表达。”嘉兴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红船领航,激荡嘉禾大地浪潮奔涌、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