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县张谷英村。(新华社发)
5月14日,返乡青年刘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起去年8月的那一天,在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乌山街道村级后备力量比选现场,他攥着被汗水浸透的报名表,面对考官“如何调解宅基地纠纷”的提问,略显紧张却坚定地说:“我会先去村民家了解实际困难,就像我爷爷说的‘讲理先讲情,情通理才明’。”这句带着乡土智慧的回答,让他从304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既有理论测试,又有实践模拟,乌山街道对村级后备力量选拔的高标准、严要求,正是湖南省村级后备力量培育储备工作的生动缩影。湖南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省共有4.6万名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正通过“选育管用”全链条培养机制,激活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
因地制宜,构建多元储备体系
刘洋回忆起从比选现场走出时的场景,那种紧张感仍让他印象深刻:“本以为村干部选拔是村里说了算,没想到要通过乡镇干部过面谈、笔试、实操三关。”
乌山街道党工委委员、组织委员张玥介绍,去年的那次选拔共有304人报名。街道创新采用“3+4”比选模式,预先面谈、资格审查、专业面谈后,再通过笔试、面试、体检、考察,最终23人脱颖而出。“我们特别增设‘群众能力测试’,通过现场模拟调解宅基地纠纷,淘汰了120名‘高分低能’者。”
乌山街道所在的望城区产业基础扎实,乡村旅游发展较为成熟。望城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杨鑫介绍,随着长沙市推进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返乡青年和来乡村追梦的外乡人逐年增多。为更好发挥这些人才的作用,当地建立了“需求画像+能力建模”的选拔机制,突出专业匹配导向。“像靖港镇侧重环境治理人才,桥驿镇则需要文旅运营能手。通过这一机制,近年来选拔的村级后备力量专业匹配度超过90%。”
“精准选才”并不仅限于望城区。从洞庭湖畔到湘西群山,湖南省14个市州资源禀赋与现实情况不尽相同,在政治素质好、道德品行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统一标准下,湖南省各市州以“政治标准+产业适配+情感纽带”三位一体的选才体系,探索各具特色的选才路径。
“以前选干部,愁的是‘没人肯干’,现在育后备,难的是‘选谁干’。”浏阳市永安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盛元芝感慨。浏阳市村(社区)管辖人口多,面积大,村(社区)平均管辖人口数达到4500余人,最大的村面积达到87.1平方公里,村情民意相对复杂,后备力量队伍充实。为了选优选准后备力量,浏阳市亮出“优中选优”的硬标准,创新构建讲政治、有能力、有威望、有精力、有情怀“一讲四有”选拔体系。
“既要压担子,更要搭梯子。”面对人才“引育留”的共性难题,岳阳市湘阴县委组织部基层办主任罗聪表示,吸引优秀人才返乡,既要讲情怀,更要重保障。毗邻省会城市,湘阴县外出务工人口众多,待遇问题成为吸引人才的最大瓶颈。一组数据见证着当地“待遇留人”的力度:去年村干部报酬同比增长20%,今年预计还将增长4%。任职十年以上的村干部,养老保险财政补贴比例提高到60%。
在此基础上,湘阴县还创新开展“双重储备”模式,在每村标配2名后备力量的基础上,县财政出资为70%的村增配1名。“财政支出增加了,但留下了许多优秀的年轻人。”罗聪介绍,上一届村“两委”换届,134名增配的后备力量中,31人进入村“两委”。
能上能下,激活“一池春水”
村级后备力量是村“两委”干部的预备队,既需要知识储备,更需要解决复杂问题的实战能力。针对基层普遍反映的“学历高经验浅”“理论强办法少”等现实问题,湖南省创新构建“理论课堂+田间战场”双轨培养机制,破解学用“两张皮”难题。
浏阳市的“后备力量示范培训班”堪称样本:课堂上,既有党校教授解读政策文件,也有“土专家”现场演示稻田养蟹技术。课后,学员们分组到示范基地实操,“田秀才”与大学生组队攻关,碰撞出不少创新火花。永州市则深化“导师帮带制”,由乡镇领导班子成员、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进行“一对一”跟踪培养联系,推动后备力量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一线实践中成长成才。
各地根据发展需求,探索精准化培育。湘阴县专门开展宣讲能力专项培训,长沙市望城区则将AI使用、无人机操作、短视频制作纳入必修课。
“能进能出、优进劣退”的动态管理体系,有效提升了村级后备力量培育质量。长沙市望城区推行“资格清零”机制,本届未进入班子的后备力量转入“乡村振兴人才库”二次培养,醴陵市采取“村级考核、乡镇研判”办法,动态调整26名履职不力的后备力量,同时按程序补充73名优秀人才入库,形成“能者上、优者进”的竞争氛围。
今年36岁的王江淋,曾是长沙市望城区靖港镇复胜村的村级后备力量。2020年,她在村庄屋场建设过程中脱颖而出,被吸纳进村“两委”。去年,湖南省下拨1947个事业编制,面向优秀村(社区)干部开展选聘,让包括她在内的广大村书记看到了新空间:“有了‘上升梯’,年轻人自然愿意留下来打拼。”
据了解,今年仅益阳市一地,就拟从村(社区)“两委”成员中考录公务员27名,从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中考核招聘乡镇街道事业编制工作人员55名,培育储备的1.06万名村级后备力量,呈现年轻化、知识化、能人化趋势。
双向赋能,让乡野成为干事舞台
目前,湖南已建立起一支规模达4.6万人的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队伍。如何用好这支队伍,让他们迅速成长为群众满意、组织认可的优秀人才?湖南省的答案是:放到急难险重的岗位上磨炼。
在湘阴县,防汛抗旱、征地拆迁等任务,是村级后备力量的“必修课”,每名后备力量每年参加至少1个月的应急值守。2024年汛期,洋沙湖镇后备力量屈银前用3天时间制作12条防汛宣传短视频,带动200余名群众自发参与巡堤。“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中练。过去后备力量是‘旁观者’,现在是‘冲锋者’,他们用创意和干劲,激活了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罗聪说。
湖南省乡村产业的蓬勃发展,为人才返乡提供了坚实基础。不少后备力量坦言,当前的待遇可能不如在外打工,但他们更看重的是家乡良好的发展前景。
90后刘浩放弃城里20万元年薪,携家带口回村当村级后备力量,承包70多亩高标准农田,从零开始学习大棚育秧。“现在,上半年为老百姓提供秧苗,下半年就在棚里种瓜果,收入不降反增。”刘浩说,过去家人骂我“脑子进水”,现在都改口说“村里的土地比城里写字楼更有奔头”。
在长沙市望城区,村级后备力量培育与乡村产业升级形成了良性互动。2023年,周举回到长沙市望城区桥驿镇杨桥村担任村级后备力量,吸引他回村的,不仅是每年近7万元的收入,更是家乡正在打造的“古驿文化+民宿经济”新业态发展前景。“村里引入‘乡村CEO’和数字运营人才的新模式,能让我更好地发挥营销推广专长。”周举说。
“要尽可能把年轻人才投放在乡村最需要的地方,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杨鑫介绍,目前望城区全区村级集体经济已经全部突破100万元,经营性收入也突破了50万元。乡村产业的发展势头,让返乡担任村级后备力量,从过去要苦口婆心做工作、讲情怀,变成了人人争先、成就梦想的大舞台。
湖南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指出,这种“双向奔赴”人才格局的转变,标志着全省村级后备力量培育储备,正通过制度创新激活“人地钱”要素流通,重构乡村的发展生态。4.6万名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在三湘大地拔节生长,他们不仅是乡村治理的“接棒者”,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摆渡人”。这种“组织引领+市场驱动+情怀浸润”的新模式,也将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新的解题思路。
本报记者 华贤东 通讯员 余竞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