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与村书记们 | 碧水润心田 移民村谱新篇
2025-05-09 07:50: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邹庄村的人民江山广场。 刘凤双 摄

  初夏时节,丹江口水库远山如黛、碧波如镜。万顷水面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宛如一块镶嵌在中原大地上的巨大翡翠,闪耀着动人的光芒。如画风景背后,是一泓清水浩荡北上、润泽千里,库区群众“舍小家为大家”搬离故土、重建家园的动人故事。

  一枝一叶总关情。库区移民生活得怎么样?2021年5月1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距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仅3公里的邹庄村,了解南水北调移民安置、产业发展、移民增收等情况。

  殷殷嘱托,字字千钧。4年来,邹庄村干部群众感恩奋进不歇脚,谱写因“南水”生、依“南水”兴的发展新篇。

  幸福生活“节节高”

  “当时习总书记就站在村民干活的果树前,实地察看猕猴桃长势,详细了解大家的就业、增收情况,我和乡亲们都激动得说不出话……”时光流转,记忆从未褪色。站在绿色果蔬园基地,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九重镇邹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邹玉新回忆起“幸福时刻”,仍难掩激动。

  穿过长长的景观长廊,邹玉新讲述起邹庄村的“前世今生”。“2011年6月,因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需要,我们从16公里外的油坊岗村搬迁到这里。”邹玉新说,搬迁之后,群众住上了移民房,村里通了水和电,但日子过得还是紧巴。2016年,村里利用移民村产业发展资金入股,流转土地发展猕猴桃等产业,生活有了转机。

  “总书记强调,要多措并举畅通群众增收渠道。这几年,我们以此为奋斗目标,取得了一些成绩。”邹玉新介绍,就拿果蔬园基地来说,不仅水果蔬菜的种类不断丰富,还打造了新的红色旅游节点——人民江山广场,与村里“涌泉”“掘井人”等形成矩阵,建成集食、宿、研学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2023年,我们成功创成国家3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1万余人次……”

  话音未落,村干部邹会彦骑着电动车路过,邹玉新赶忙把他喊住。“会彦,来和记者聊聊最近在忙啥!”邹会彦轻拧刹车停在一旁,黝黑的脸上露出笑意,“我们果蔬大棚里的甜瓜、西瓜快成熟了,看长势、找销路,忙不完的活!”怕记者搞混,邹玉新赶紧补充说:“这个果蔬大棚还有草莓大棚,都是这两年新发展起来的,和刚提到的果蔬园是两回事。走,带你看看去!”

  “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关键还得靠多元产业发展!”邹玉新边走边介绍。2022年夏天,驻村干部带领村干部外出考察,认准了经济价值高的草莓种植产业。回来后,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流转了1000多亩土地,建起353个高标准草莓大棚。“仅此一项,每年村集体租赁收益有三四十万元,村民有地租、有分红,还有务工收入,户均增收两万多元。”

  从跟着龙头企业种,到自己直接对接市场,再到引进能人进村发展,邹庄村的草莓产业迈入3.0时代。去年,邹庄村邀请外县小有名气的“草莓大王”,带着技术到村发展精品草莓种植,市场反馈更好,村干部也更省心了。邹玉新摘了几颗草莓,热情邀请记者尝一尝:“这些草莓喝的是丹江水,吃的是有机肥,口感非常香甜!”

  果蔬大棚与草莓大棚一路之隔,空气中弥漫着阵阵瓜果香。邹玉新与邹会彦的脚步加快。“那是甜瓜,这是黄瓤西瓜,你看长得多喜人,马上就能上市了!”邹会彦介绍,果蔬大棚的发展稍晚于草莓大棚,目前80多个大棚由村干部带头试种,经验成熟后再推广。“现在增收渠道越来越多,日子越过越兴旺,生活就像总书记祝福的那样,‘芝麻开花节节高’!”

  拼出发展“加速度”

  “叔,现在在广州忙什么?都还顺利吧?天气热,注意身体……”4月22日上午,走进邹庄村党群服务中心,驻村第一书记崔丽平正在电话回访在外务工的监测户,语气中透露着熟悉与亲昵。“2022年3月,邹庄发展速度快、建设任务重,组织派我来支援村庄建设与产业发展。3年多的朝夕相处,早就和乡亲们处成了一家人。”崔丽平语气中有些小骄傲。

  “总书记离开咱村前,祝福父老乡亲们日子过得越来越兴旺,大家都备受鼓舞,铆足了劲往前冲!”崔丽平亮出这几年邹庄的发展“成绩单”:村里发展了46家民宿、5家农家乐和1家文旅文创手工店,村民人均年收入较5年前翻了两番,村集体经济收入5年前只有35万元,目前已突破200万元。

  作为邹庄发展的建设者与见证者,崔丽平告诉记者,今天的成绩凝聚着许多人的智慧与汗水。邹庄村子小,人口少,土地也不多。为了让“寸土生寸金”,淅川县从顶层设计入手,以邹庄村为核心,联动周边下孔村、孔北村、水寨村,以“千亩智慧农业、千亩设施农业、千元增收就业、千人服务旅游”为目标,全力推进“大邹庄”建设。

  为了将规划从纸面落回地面,淅川县成立“大邹庄”建设专班,打破条块、隶属、地域等限制,组建了“大邹庄”联合党委。县、乡、村共同参与,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全力推进“大邹庄”高质量、高速度建设。崔丽平介绍,“我们高标准打造了15个红色旅游节点,还创下3天全面完成土地流转2367亩、3天彻底拆除违建132处、3天全面完成股金募集263万元的‘邹庄速度’。”

  “无论是科学的工作机制,还是惊人的发展速度,最终照见的是一个个努力奔跑的人。”驻村这几年,崔丽平也欣喜地看到村干部们的成长,“邹书记前几年不善言谈,现在什么场面都不发怵了,思路很清晰、出口能成章。”坐在一旁的邹玉新有些不好意思,摩挲了几下头皮笑着说:“这几年,村里方方面面要操心的事情多,考验多了、经历多了、思考也多了,人在事上磨才能立得住。”

  立得住的不只邹玉新。“我们村班子成员4人,村后备力量2人,整体战斗力非常强。除了感恩奋进的思想共识外,每个人都有担当和奉献精神。”邹玉新将话头从自己身上扯开,指了指不远处的村后备力量范仁花说,“她之前在镇上幼儿园当幼师,村里发展正需要人的时候,主动回来加入我们,因为村里的事情繁多,父亲病重也没能多陪伴……”邹玉新叹了口气,没有继续讲下去,只是说“发展背后的付出和心酸,经历过的人才能理解”。

  共绘和美“同心圆”

  4月22日下午2点多,两辆旅游大巴载着76名学员,从南水北调干部学院出发,缓缓开进大邹庄景区游客服务中心。村里几名“巧媳妇”讲解员早已等候多时,热情招呼着大家分批乘坐观光车游览。与此同时,村另一头的大邹庄炒货坊里,村民张华正忙着搬运手工炒货,她要赶在游客到达移民广场前将摊位摆好。

  这样的热闹场景,在今天的邹庄并不少见。崔丽平告诉记者,2023年3月,村里成立了大邹庄旅游公司,最初是聘请专业的讲解员,“后来我们外出学习,看到很多村都是村民讲微党课,讲得非常透彻也非常感人,就萌生了培养自己的讲解员的想法。” 回村后,崔丽平组织了第一期技能培训,“一开始喊来了13名年轻媳妇,最开始大家不自信、老卡壳,我就鼓励她们多练多试,现在是个顶个的落落大方。”

  “这些都是柴锅炒的豆、手工擀的饼,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老味道,您尝尝口感怎么样!”站在大邹庄炒货摊位前,崔丽平把一盒盒粗粮零食打开,热情邀请围观的游客品尝。随着邹庄村人气越来越旺,村里尝试将更多村民纳入旅游产业链,让大家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崔丽平说:“我们将目光对准村里的妇女,动员她们制作炒豆、脆饼啥的,再带她们出去不断精进手艺,让她们挣钱顾家两不误!”

  送走挑选品尝的游客,崔丽平引着记者往广场旁的农户家走。只见一楼大厅里有两张可坐10余人的旋转圆桌,桌子上放着一张写有“邹庄套餐”字样的菜单。“套餐主要有五荤五素、一汤一水果,还有两道主食和两道儿时味道的零嘴儿。”崔丽平翻动着菜单,介绍“套餐”的由来,“村里先把套餐基本框架定下,再请村民们写出拿手菜,保留出现频率最高的,同时根据客人的反馈再提升,现在大家来用餐都说很满意。”

  “前两天,我们家又接待了两桌,我自己忙不过来,还请了一个人来帮忙。”听到动静,村民王恒菊急忙从厨房出来,笑着说,“以前我烧菜马马虎虎,这两年村里组织我们去培训,现在不仅在家能开农家乐,还到人家基地厨房当大师傅,每天还能挣100多块钱。”除此之外,王恒菊还将二楼收拾出来做了民宿,把订房信息发上了网。“这两天,1间大床房正有客人在住,‘五一’期间3个房间也全部订完了!”

  “人民就是江山。我们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守的是人民的心。”总书记的殷殷嘱托,邹玉新始终铭记于心。“人民幸福不仅要钱袋子‘鼓’,精神生活也要丰富起来。”邹玉新介绍,他们从群众最喜欢的广场舞开始,邀请专业老师定期到村指导。“我们利用农闲时间、早晚六点以身示教,渐渐地村里形成了4支舞蹈队、2支合唱队。”2023年,邹庄村成功承办央视十三套的《乡村大舞台》、河南省乡村健步走大赛等文体活动,被评为“全国友好型老年社区”。

  如今,漫步在邹庄村平整宽阔的柏油路上,可以看到:连排的红瓦白墙二层小楼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庭院前一丛丛月季热烈绽放,几位老人坐在门前的石凳上闲话家常……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有关邹庄的幸福故事,也正续写着新的篇章。

  本报记者 刘凤双

  通讯员 赵超越 张冲 闫斌

  视频制作 刘琼

责编: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