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倍增计划”鼓起村集体“腰包”——记者“河西走廊”三市感受强村韵律
2023-09-25 09:19: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作者:杨涌 林华维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今年初,甘肃省提出村级集体经济倍增计划。统计数据显示,该省上半年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20.97亿元,村均收入13.16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53.56%。

  成倍增长,令人惊喜,也吸引着记者的眼光。金秋时节,记者来到“河西走廊”上的张掖、金昌、武威三市乡村,在浓郁的丰收氛围里,感受甘肃村级集体增长的节奏和韵律。

  增项目挖潜能,村里腰包鼓起来

  3000座日光温室,绵延1100多亩,铺展在祁连山脚下。武威市凉州区西营镇杂沟村党支部书记蔡菊婷介绍,这是该村今年引进浙江企业新建的项目,种植麒麟西瓜、红提葡萄,帮助村集体经济收入快速增长,老百姓在家门口也能找到稳定的工作。

  杂沟村流转全村2285亩耕地,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村集体新增510亩耕地。村里以每亩770元的价格流转给种植合作社和企业,并收取每亩35元的管理服务费,这两项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增收49万元。蔡菊婷笑着说,“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2万元,今年能超过55万元。”

永昌县红山窑镇毛卜喇村灯城

  适合村情、适应市场的项目,必然能给村集体经济发展带来强劲动力。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特色灯俗,起源于红山窑镇毛卜喇村,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1月,由村党支部领办车轱辘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向社会招聘2名专业旅游人才,打造灯城景区,与村内另一景区车轱辘石林景区进行互动运营。仅正月十五、十六两天,游客量达3万多人次,前8个月毛卜喇村旅游收入8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00万元。村党总支书记苏永国透露,今年除了新增旅游项目外,还打开了多条增收渠道,比如资源发包、提供管理服务等,村集体经济收入将由去年的17万元增长到120万元。金昌市金川区宁远堡镇龙景村也把农旅融合发展作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的突破口。近几年,龙景村开发野狐湾旅游景区,升级改造老果园、塘坝等资源,将全村旅游资源整体打包给城投公司运营管理。村党总支书记王德胜介绍,今年夏天游客盈门,经常到了晚上六七点还有游客来到村里,102个烧烤台位时常客满。游客来了,乡村旅游火了,村里腰包也鼓起来了,王德胜自信地说,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将由去年的8.5万元增长到25万元。

  新增项目能够直接给村集体经济带来效益,而一些村则通过采取灵活的经营方式适应市场,同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年五一假期,紧挨“七彩丹霞”景区的张掖市甘州区甘浚镇面向游客发放6万元消费券,吸引了大量游客,速展村也因此受益,村内旅游项目收入达到30万元。牦牛养殖是永昌县城关镇黄家学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主要产业,近两年,牦牛市场行情下滑,有着丰富市场经验的党支部副书记张庆安及时引导合作社引进新品种新疆褐牛。“褐牛肉质细腻,抗病能力强,一个月能长50斤肉。”张庆安介绍,因为及时调整了养殖品种,合作社没有受市场行情影响,而且还有了新增收入。再加上土地托管、种植经济林等项目,黄家学村集体经济收入将比去年增长38万元,达到55万元。

  聚资源共发展,集体蛋糕大起来

  “这个棚已完成鸽子喂养自动化改造,每天避免饲料浪费600斤,相当于1200元,而管理人员也由两个减少到一个。”站在古浪县西靖镇村集体经济产业园肉鸽养殖场的大棚里,董事长张大伟介绍,4个养殖大棚今年将全部完成自动化改造,肉鸽养殖规模将由现在的4万羽扩大到6万羽。

  村集体经济产业园,是西靖镇10个村抱团发展集体经济的新探索。西靖镇整合镇内10个村各类帮扶资金1.37亿元,建成占地725亩村集体经济产业园,包括肉牛、肉羊、蛋鸡、种鸽繁育基地和饲料加工车间。2022年,产业园实现收入612万元,带动10个村集体经济获得经营性收入577万元,连同光伏扶贫收益资金,西靖镇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17万元。西靖镇党委书记李怀钰介绍,每个村将集体经济收入的30%用于扩大再生产投资,形成了稳定、滚动发展的态势。他预计今年全镇10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将达到1250万元。

永昌县城关镇黄家学村党支部副书记张庆安介绍新疆褐牛的特点

  村集体经济抱团发展避免了各自为战的弱点,实现了共同致富,武威市凉州区高坝镇今年也尝到了抱团发展的甜头。今年2月,高坝镇引导镇内8个村,采取“一村出地、多村合作”的方式,成立高坝镇蔡家村集体经济产业园。产业园统筹整合各类项目资金1200万元,在蔡家村流转300亩土地,搭建71座智能全钢架双面日光温室大棚,根据大棚面积大小以6000到8000元的价格出租,被种植户“秒抢”。有着丰富种植经验的王胜“抢”租了3个大棚,种植西红柿和辣椒。他说,一个棚一年能种三茬,年纯收入近5万元。

  高坝镇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万多亩,全镇26个村都成立了蔬菜种植合作社,武威市最大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坐落在镇内。“高坝蔬菜不用担心卖不出去,而是担心种不出来。”高坝镇党委书记李永德介绍,村集体经济产业园带动村民致富,让8个村集体腰包也鼓了起来。去年这8个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5万多元,最高的也只有15万元,而今年平均收入就有15万元了,明年,产业园将按市场行情逐步提高大棚租金,让租户和村集体共同受益。当年建设、当年定植、当年见效、当年收益,蔡家村集体经济产业园的成功,让高坝镇信心倍增,今年下半年建成了第二期工程,建设了20个日光温室大棚,目前已经种上了人参果。

  张掖市甘州区党寨镇陈寨村联合周边2个乡镇的6个村,成立乡村振兴示范带设施农业片区党委,通过组织共建的方式强化政策引导、资源配置、群众动员,提升蔬菜产业发展水平,片区内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达到20.8万元,比周边村高出8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8万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46万元。

  办公司增利润,市场能力强起来

  “去年公司收入只有10万元,今年超过100万元没问题!”张掖市临泽县倪家营镇汪家墩社会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维军充满自信。

  汪家墩社会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汪家墩村级集体经济公司化运营改革的一种探索。张维军介绍,公司以汪家墩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为主体,联合镇内其余7个村,入股280万元,围绕玉米制种耕、种、防、收全产业链,搭建土地银行、农资超市、科技小院、零工驿站4个服务平台,开展农资集采集配。今年,公司与大型企业和生产厂家直接对接供应业务,与多家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取得多家农药、化肥公司一级或二级代理经销权。

  “通过测算,经过统一采购配送每亩节约成本52元。”张维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购销800吨化肥,实现40万元利润;240吨地膜,利润10万元;376卷滴灌带,利润8万元……他介绍,公司正在延伸发展链条,通过盘活闲置资产资源,依托饲草银行,与相关农副产品销售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取得玉米压片销售一级代理经销权。“接下来,公司将给每个村的集体经济带来更多的收入!”

  用市场方式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山丹县陈户镇寺沟村也初尝胜果。去年,该村注册成立山丹县寺沟乡村发展有限公司,与馨源菇瀚种植专业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将高原夏菜产业基地和附属配套设施入股经营。公司采取统购农资、统种农田、统销蔬菜的方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寺沟村党支部书记刘伯海说,统购一吨化肥能降低100元成本,一亩地一年用肥400斤,全村蔬菜种植面积2000多亩,仅此一项,公司一年就能节省4万多元。与此同时,公司与上海攸幸农产品有限公司等外地客商深度合作,升级蔬菜精选车间、恒温库、一体化冷库、泡沫箱生产线等的承载能力,推动高原夏菜产业从寺沟村周边向其他乡镇拓展延伸,种植规模扩大到1万多亩,形成了集蔬菜加工、储存保鲜、冷链物流于一体的高原夏菜全产业链。刘伯海自豪地说,产品内销上海、南京、重庆等地,外销欧洲、东南亚等国家。

武威市凉州区高坝镇党委书记李永德(左)在蔡家村集体经济产业园向记者介绍情况

  张掖市探索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公司化运营改革,成立村级实体公司270多个。相关数据显示,张掖市上半年村集体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161.2万元,盈利268.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706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740万元,增长1.8倍,村均增加23.84万元。

  

  链接:

  甘肃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倍增计划

  甘肃省委组织部会同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制定印发《关于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倍增计划的若干措施》,从拓宽集体经济发展渠道、创新涉农项目扶持方式、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强化资源要素配套支撑、健全组织保障制度机制等5个方面提出20条具体措施,推动各地构建产权关系明晰、治理架构科学、经营方式稳健、收益分配合理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力争2023年底全省村均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年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达到85%,2024年底全省村均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年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达到100%。

责编:乡村干部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