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看头雁 | “破题” 做好红色文章 奋力打造振兴 “样板”
2023-06-09 06:31: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许露露 刘凤双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沙洲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朱向群(右)帮绣花的村民在纸板上描摹图案。 (新华社发)

  述往思来,向史而新。每一个红色村都蕴藏着一段红色历史、一组“精神密码”,不断激励干部群众接续奋斗创造美好生活;每一个红色村都是一面旗帜、一个标杆,为乡村全面振兴蹚路子、作示范。

  4月27日下午,全国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视频培训班最后一场案例分享,围绕“建好红色美丽村庄”这一话题,来自福建、湖南、江西的雷贵兴、朱向群、刘连云3位村书记,紧扣建强红色村党组织、深入开展红色教育、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等热点,畅谈如何破题探路,打造乡村振兴“样板”。

  传承红色基因

  创建组织振兴高地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桥头堡”,必须抓稳抓牢党建这一重要抓手,让“红色引擎”为乡村振兴赋能。主课堂上,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古田镇苏家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雷贵兴结合苏家坡村发展历程,介绍该村在基层党建方面的经验做法,向学员们生动诠释了传承红色基因、坚持党建引领对于建设红色美丽村庄的重大意义。

  古田镇是彪炳史册的古田会议会址所在地,苏家坡村有中共闽西特委机关旧址——“树槐堂”,中共早期党校闽粤赣三省干部训练班旧址“鸿玉堂”和当年毛泽东同志休养、工作的圳背岩“主席洞”等三处红色革命旧址,红色文化底蕴深厚。雷贵兴介绍说,近年来,苏家坡村党支部用三个“法宝”筑牢红色堡垒,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第一个法宝是抓班子,打造先锋队;第二个法宝是建机制,提升战斗力;第三个法宝是重学习,提升能力。”雷贵兴说,村党支部积极创建后备人才库、坚持“老带新、传帮带”,老党员一对一联系后备人才,并充分发挥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党员三联”机制,每个党员挂钩联系3—5户。实行党员积分制、党员先锋岗等制度,引导党员担当作为。开设“红古田大讲堂”“红土初心讲堂”等,让党员牢记红色历史和革命传统,注重“会场+现场”,经常带党员干部到先进村开拓眼界、拓宽思路,去年就组织了6场培训、2次外出观摩……

  台上讲得兴奋,台下听得专注。“苏家坡村的三个‘法宝’,真是说到了我的心坎上。”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黄科威说,特别是通过建章立制提升党组织战斗力,和他所在的横坎头村有异曲同工之处。

  横坎头村曾是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心脏”,有“浙东红村”之称,但直到21世纪初还穷得叮当响。2020年7月底,黄科威担任村党委书记。为改变落后面貌,黄科威在村党委会上提出推行“联六包六”工作法,即以自然村为片区网格,打造6个五星级“前哨支部”,每名党员联系6家农户、包干6项事务。村党委每做一项重要决策、实施一项重点工程,哪怕只涉及一户群众,党员干部都要事先到自己联系的群众家里坐一坐,面对面听他们的意见。党员干部的“铁脚板”,让新班子迅速赢得了群众的支持,有效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2021年,横坎头村党委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作出了组织振兴的好示范。

  赓续红色血脉

  打造红色教育基地

  红色村庄、红色旧址承载着珍贵的红色历史、蕴含着丰富深邃的精神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这对广大红色村讲好红色故事提出了新要求。

  红军长征留下了无数感人的故事,其中发生在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村“半条被子”的故事感动了全中国。1934年11月初,3名女红军借宿沙洲村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沙洲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朱向群在主课堂上深情回忆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村里的场景。总书记在“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现场指出,“半条被子的故事”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情怀和为民本质。当年红军在缺吃少穿、生死攸关的时候,还想着老百姓的冷暖,真是一枝一叶总关情!老百姓也由此理解了什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要用好这样的红色资源,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沙洲村牢记总书记嘱托,不断擦亮红色教育名片,打造全国知名的红色教育基地。朱向群说,除了“半条被子军爱民”的故事,村里还深入挖掘“一张布告跟党走”“一张借据民拥军”等红色故事,现在沙洲村人人是导游、户户是代表,努力把红色教育品牌做精做优做强。

  和沙洲村一样,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苟坝村也是红军长征路上的重要节点。1935年3月,中央红军召开了著名的苟坝会议,成立以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为成员的“新三人团”,全权负责指挥军事。苟坝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熊仕雄介绍,近年来,村子以红色美丽村庄建设为契机,深挖红色历史,积蓄红色动能,打造了一批“红色项目”,为讲好长征故事、打造“没有围墙的红色课堂”不断探索。

  苟坝村有一个红军马灯馆,保存着一盏特别的马灯。1935年,毛泽东同志拎着一盏马灯,沿着山间小道来到周恩来同志住处,说服他不要攻打打鼓新场,红军得以及时避开敌人布下的口袋阵。如今,马灯已成为苟坝村中心广场的巨大雕塑,而灯光照亮的那条小径,被称为“真理小道”,让行人零距离体会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在村里建成不久的“长征颂”红色教育基地,全息投影等技术沉浸式再现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等历史场景,参观者能够身临其境感受长征的艰难险阻,很多人当场热泪盈眶。

  盘活红色资源

  树起强村富民标杆

  建设红色美丽村庄,红色是发展的底色,也是提供强大动力的引擎,而绿色是发展的路径,落脚点是产业兴旺、村强民富。

  “我叫刘连云,来自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我们潭头村位于于都县梓山镇西部,是一片红色热土。我今天和大家分享我们村发扬老区精神发展特色产业的历程。”作为主课堂上最后一位“讲师”,刘连云抛出了满满的“干货”。“红色资源是我们村发展产业最独特的优势。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党总支攻克了三个难题,一是怎么拢人心,二是怎么找准产业路子,三是怎么让群众长久得实惠。”刘连云娓娓道来,学员们全神贯注。

  2011年刘连云成为村书记时,村情可用一句话概括,“一穷二烂人心散”,村集体没有一分钱收入。由于水利设施跟不上,涝半年旱半年,村民只能靠天吃饭。要想发展产业,得先把人心拢起来,刘连云带着村干部用半个月访遍全村摸清群众盼头。接下来,他们改造危房、修路、修水渠,补全基础设施短板,看到村干部真心为大家办事,群众心热起来了。对于发展什么产业,潭头村也走过弯路,直到2015年才找到“富硒”这张绿色名片,搞起大棚蔬菜种植,产业发展由此驶上快车道,现在村里的富硒蔬菜甚至销到了粤港澳大湾区。

  光村集体富裕并不够,还要看群众腰包鼓不鼓。“我们紧扣富硒蔬菜、富硒水稻、红色旅游等主导产业绿色发展,建立长效利益联结机制,保证群众持续受益。”刘连云介绍,以红色旅游产业为例,潭头村党总支牵头成立旅游公司,312户村民入股,村民不仅是股东,还有50多人当上讲解员、服务员、保洁员,年均务工收入超3.5万元;带动48户村民办民宿,每家年收入都在20万元以上。

  以绿色为路径发展红色旅游,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和潭头村走的道路相似。在主课堂学习的大湾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何家枝说,大湾村虽然偏远,却有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鬃岭的绿色资源和大别山红色旅游资源。近年来,大湾村按照“上山采茶、家中迎客、红绿结合”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每到节假日当地民宿、农家乐一房难求,2022年接待游客35万余人次,村集体经济收入超200万元,群众人均收入1.7万余元,昔日的贫困村旧貌换新颜,焕发着昂扬向上的生机。

  远在南粤分课堂学习的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石潭镇联滘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禤伙明,对刘连云说的“产业搞得好不好,不仅要看集体增收了多少,还要看群众赚了多少”这句话感触很深。“接下来,我们要向榜样学习,推进党建红、山水绿、文化古三色资源融合,采取‘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农户’模式,种植五色稻、番石榴、金花茶等特色农作物,着力打造集种植、旅游、研学为一体的乡村精品旅游线路,让集体经济强起来、群众得实惠。”禤伙明说。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