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伯公凹”有一盏永不熄灭的油灯
2022-06-24 09:08: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代言人: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纪委监委联系城郊镇桃坑村干部 苏冠生

  周末,我来到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城郊镇的伯公凹交通小站遗址,一块“红色伯公凹”牌匾赫然醒目,遗址前有一泓面积一亩大小的圆形水塘,清澈见底,四周竹木葱翠,鸟语花香。一个可容纳近百人的木质结构“红色交通线讲坛”宽敞而静谧,一旁颇具特色的“共筑共建、共建共享”党建文化墙修葺一新,令人赏心悦目。

  已经记不清这是我第几次来伯公凹了,但是每次来到这里,聆听“一盏灯”“三块银圆”“邹氏七烈士”的感人故事,泪水总是忍不住在眼眶里打转。

  伯公凹地处闽粤交界处,自古有“一脚踏两省”的说法。在两省分界处的凹里,有一座小小的伯公庙,伯公凹由此得名。我站在房前,屏气凝神,望着这里的那盏常年亮着的油灯。近百年来,油灯一直发出耀眼的光芒,从未熄灭过。这盏灯成了坚定方向的信仰之灯,传承着一种坚贞不屈、奋勇向前的精神历久弥新。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了加强党中央与各苏区的沟通联系,中共中央交通局开辟了三条到达“红色首都”江西瑞金的“中央红色交通线”,后来被毛泽东誉为“革命血脉线”。而永定区城郊镇桃坑村的伯公凹交通站,不仅是由广东进入福建的第一站,也是白区进入苏区的第一站,更是三千里红色交通线水路进入陆路的第一站,成为能否平安进入中央苏区的关键站点。

  为此,原广东梅州大埔地下党委负责人之一的邹作仁,在伯公凹组建了家庭式交通小站。当年的伯公凹不到30人,但是为了红色交通线的安全畅通,献出了13个年轻的生命,其中有7人被认定为革命烈士, 书写了“伯公凹七烈士”悲壮故事,铸就了舍生忘死的“伯公凹精神”。

  在那盏永不熄灭的明灯的指引下,伯公凹人民掩埋了亲人,擦干了眼泪,奋勇前行,传送了大量党中央与苏区的往来文件,输送了苏区急需的物资和经费,护送了周恩来、叶剑英、邓小平等党中央领导安全到达中央苏区,向党交上了满意的答卷,为革命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近年来,当地党委、政府不断加大投入,架桥开路,在伯公凹红色交通小站旧址上进行整治、修缮,复建、展陈,渐渐唤醒人们对那段红色血脉尘封的记忆。为了让更多的人能了解到伯公凹、了解这条中央红色交通线,桃坑村与永定区红色旅游公司开展村企共建,利用红色资源开发红色旅游,共同对伯公凹红色交通线遗址进行保护和修复。

伯公凹小站

  2019年10月,伯公凹红色交通线遗址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央视热播的建党100周年献礼剧《绝密使命》在伯公凹举行开机仪式,《绝密使命》聚焦鲜为人知的中央红色交通线,展现了秘密交通线的使命与贡献。

  随着路桥的拓宽与改造,人们前往伯公凹逐渐变得更加便利,国家电网和移动5G信号也在此落地生根。凭借得天独厚的高山生态条件,桃坑蜂蜜养殖专业合作社3块占地600平方米的示范基地应运而生,拥有蜜蜂120箱,年产天然蜂蜜达4000余斤,规模还在不断扩大。伯公凹正从一个交通闭塞的山旮旯自然村,蝶变成一个美丽宜居的红色生态旅游名村,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甜。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