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战脱贫 宁洱培育一支以村官为骨干的电商队伍
2018-07-10 09:34:00  来源:baiducontent.com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围绕2017年实现脱贫摘帽和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将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底线任务”来抓,切实强化脱贫攻坚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通过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的团结拼搏、合力共为,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闯出了一条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团结奋进脱贫攻坚的新路子。

  谋!画好作战图

  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六个精准”要求和“五个一批”脱贫路径,突出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退出,结合实际采取了一系列脱贫攻坚政策措施,强化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确保了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三个到位”解决“三个落实”。全县各级各部门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抓实抓好,以思想认识到位,确保责任落实;措施跟进到位,确保政策落实;督促检查到位,确保工作落实。当前,全县83支驻村工作队、313名驻村工作队员、2595名挂包干部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

  “七步工作法”解决“扶持谁”。以“组内最穷、村内平衡、乡(镇)审核、组内评议、村级两定、乡(镇)审核、县级确定”的贫困对象动态管理“七步工作法”,守好“应纳尽纳、应退尽退、应扶尽扶”三条底线,下足“绣花”功夫,扣好精准扶贫“第一粒纽扣”,杜绝了“错评”“漏评”“错退”问题,确保精准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四大帮扶力量”解决“谁来扶”。建立县、乡(镇)、村、组“四级联动”机制,把准因村派人,压实政治责任,形成了“党政主导、对口协作、社会帮扶、群众主体、金融保障”的脱贫攻坚大格局。党政主导,形成脱贫攻坚中坚力量。25家省市级部门直接挂包帮宁洱县脱贫攻坚工作,36名县处级领导挂乡包村,120家中央、省、市、县部门和9个乡(镇)共2595名干部进村包户;对口协作,形成脱贫攻坚帮扶力量。国家教育部、宝武集团、上海金山区对口帮扶宁洱,累计援助资金1.12亿元,帮扶教育项目28个、卫生项目31个、农牧渔业项目17个、整村推进项目98个、新纲要示范村项目2个、产业发展项目22个,累计开展扶贫、教育、医疗、科技等培训257期13838人次;社会参与,形成脱贫攻坚助推力量。22家县内企业挂帮到村,300余家单位和个人捐赠扶贫物资共计6200万元;金融支持,形成脱贫攻坚保障力量。建立健全金融系统与扶贫开发部门的合作机制,争取到政策性金融资金13.44亿元。

  “八大工程”解决“怎么扶”。实施产业发展脱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住房保障、社会养老保障、生态补偿、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基础设施建设、电商扶贫、资产收益扶贫、旅游扶贫和党建扶贫“双推进”等十二项措施,强力推进“八大工程”。

  策!打出组合拳

  实施产业扶贫工程,实现持续稳定增收。2016年以来,按照“一乡一品牌、一村一特色”的产业布局,“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思路和“立体种养、错位发展”的模式,确保实现“四个一”增收途径,探索实施了一系列产业扶贫措施,实现了扶贫工作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一是创新实施“311”产业扶贫措施,即:对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的龙头企业,按带动人口人均3000元标准给予企业扶持;对组织贫困农户发展产业的专业合作社,按脱贫人口人均1000元予以补助;对产业脱贫的农户给予人均1000元实物补助。二是发展乡村旅游,拓宽脱贫渠道。按照“一轴三环一廊一带”思路打造全域旅游,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9个,打造了那柯里、绿荫塘等乡村旅游示范点10个,创建特色民宿客栈64家及温泉哈尼红蛋节、窝拖糯玉米节、电商香橼节等节会。三是搭建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目前,全县共有从事电子商务经营主体100余户、9个乡(镇)电商服务站、29个农村电商服务点,培育了一支以大学生村官 、农村致富带头人、农产品购销商为骨干的电商队伍,各电商经营主体依托网络平台实现销售总额5000余万元,有效带动建档立卡户873户3026人实现增收。

  实施住房保障工程,确保民房安全稳固。坚持政府引导、农户自建、量力而行、控制成本的原则,突出地方和民族特色,做好分类指导,大力推进住房保障工程,切实改善贫困群众的居住条件,确保农村群众住房达到“遮风避雨,房屋结构体系整体基本安全”的标准。

  实施教育扶贫工程,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出台了保障学生就学、保障家庭减负的“两个保障”教育扶贫措施。

  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发展全民健康事业。围绕建档立卡人口“看得起病、方便看病、看得好病、尽量少生病”目标,通过强保障,确保“看得起病”;强医技,确保“看得好病”;强防控,确保“尽量少生病”,全面落实《云南省健康扶贫30条措施》。

  实施社会保障工程,确保全覆盖不掉队。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和社会救助制度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社会养老和救助制度兜底功能,有效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通过实施社会养老保障措施,实现建档立卡人口老有所养。

  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提升改善人居环境。突出水、电、路、通讯、网络“五网”建设,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5.69亿元,确保农村群众出行、用电、饮水、通讯、广播电视有保障。

  实施生态补偿工程,铺设绿色脱贫道路。围绕“生态补偿脱贫一批”的要求,因地制宜以生态补偿助推脱贫。让1525户5519人享受太阳能热水器、省柴节煤炉灶等农村能源建设项目补助,补助实物折资150.78万元;选聘1163名(其中建档立卡人员659人)生态管护员,发放管护工资599.84万元;充分发挥森林生态效益,实现人均林下经济收入每年增收近500元。

  实施素质提升工程,增强脱贫致富技能。充分发挥“职能部门行业培训、挂包单位联动培训、龙头企业定向培训”的重要作用,突出技能培训和扶贫引导性培训,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投入培训经费316.46万元,完成技能培训1979人次,扶贫引导性培训19383人次,实现建档立卡人口转移就业4063人。

  胜!听捷报频传

  收入稳定可持续。通过实施“311”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生态补偿等帮扶措施,所有建档立卡户均实现了产业扶贫措施精准到户,实现11840人产业脱贫。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3523.69元增长到2017年的7111.88元,增长101.83%。在巩固提升有机生态茶园14.7万亩、生态咖啡园10.35万亩、冬农开发种植面积11.5万亩、大牲畜存栏38.8万头(出栏31.2万头)的基础上,培育新兴产业核桃10.03万亩、澳洲坚果5.1万亩、橡胶4.36万亩、晚熟芒果0.69万亩、甜棕0.75万亩、中药材1万亩,确保了贫困户收入有保障可持续。

  住房安全有保障。2013年以来,共投入民房建设资金7.03亿元,实施民房改造21613户,确保所有贫困人口都住上了安全稳固住房。其中,危旧房拆除重建7739户(建档立卡2423户、非建档立卡5316户),修复加固13543户(建档立卡705户、非建档立卡12838户),易地扶贫搬迁331户1188人(易地搬迁任务为1167人)。

  义务教育有保障。通过实施教育扶贫,2016年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通过国家评估验收,2017年全面巩固提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成果。2016年以来,县财政共补助建档立卡户在校学生2674人次,补助学生家庭成员152人次,补助资金357.39万元。2017年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入学率100%,无辍学,低于国家0.6%的标准;初中辍学率0.33%,低于国家1.8%的标准。全县建档立卡户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应入学1462人,实际入学1462人,无辍学。

  基本医疗有保障。兑现建档立卡人口住院再次补偿900人次,补偿金额83.57万元;为建档立卡人口43935人次支付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费用981.7万元;210人次享受到大病医疗保险报销79.25万元;为建档立卡人口基层医疗机构门诊就诊免收一般诊疗费回补29271人次,回补资金4.38万元;28种特慢病门诊及住院“一站式”回补兑现2476人次,回补资金258.49万元;符合条件的2776人参加了政府扶贫救助保险,救助15.33万元;家庭医生签约率100%,服务补助17.39万元; 9类15种大病救治达100%;全县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报医疗机构15家;医疗救助549人次45.5万元。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目前,9个乡(镇)85个村道路100%硬化到村,85%以上村民小组公路实现硬化通达;所有行政村通10千伏以上的动力电,所辖自然村100%通380伏三相动力电,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实现行政村、学校、村卫生室光纤宽带全覆盖;实现所有行政村农村人口饮水安全保障,所有行政村均有达标村卫生室、公共活动场所和水冲式卫生厕所。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村村走硬化路、户户上卫生厕、人人喝干净水的目标正在快速实现。

  社会保障更加完善。制定养老和兜底保障政策措施,符合养老参保条件的12033名建档立卡人口实现100%参保,切实做到脱贫路上不漏一人、人人共享发展成果。2016年以来,对建档立卡户符合参保条件的家庭成员参保缴费给予财政补助94.77万元;4518人领取养老金421.37万元;建档立卡人口中符合条件纳入低保711户3681人,发放低保金1523.94万元;纳入特困人员供养769人,发放供养金446.69万元;对394户建档立卡户实施临时困难救助,发放救助金55.38万元。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