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燕:为梦想插上翅膀 从田野飞向远方
2024-05-10 14:14:00  作者:俞玺勍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又是一年五月时。2023年5月4日,来自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东宝镇双西村的邓小燕荣获了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从繁华都市返乡创业9年来,她先后荣获过“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称号。这些年来,邓小燕在田野上挥洒汗水,在直播间里绽放笑容……用勤劳务实、甘于奉献,写下了精彩激昂的青春奋进乐章。

  音乐梦

  短发齐耳,面庞圆圆,笑眼盈盈,出生于1989年的邓小燕,身上总是洋溢着青春的朝气和正能量。

  小时候,邓小燕热爱音乐,她的梦想是成为一名音乐教师,凭借努力学习,终于考入了西南民族大学音乐教育学专业。毕业后,她毅然决定只身前往遥远的广东珠海。在珠海的3年间,邓小燕参与建设了多个幸福村居农村污水处理项目,一步步成长为企业骨干,年薪达到20万元。2015年,正当事业蓬勃发展的时候,剑阁县出台的返乡创业政策深深吸引了邓小燕的目光,她作出人生重大选择——回乡创业。“当时分管农业的镇党委副书记跟我说,家乡现在缺乏人才,所以希望我能带这个头——回乡创业,于是我就回来了。”

  邓小燕的家乡是土地肥沃、植被丰茂的东宝镇。这个传承千年的贡米文化之乡,因为受制于传统的种植方式,稻米产量不高,贡米一直没能给村民带来良好的经济收益。“‘东宝贡米’品质上佳,家乡又有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用现在的话说叫‘自带流量和光环’,何不把它传承好呢?”说干就干,邓小燕返乡后,头一件事就是专注于田间种粮。她引种了“越年再生稻”100亩,可由于对水稻种植技术和管护不熟悉,花光了所有积蓄,也没赚到钱,还欠下了5万余元的外债。

  “如果当时选择继续学习,毕业回乡做自己梦想的职业,成为一名音乐老师,会不会也是一条不错的出路?”邓小燕踌躇过,但是她并不后悔,从沿海发达城市学习到的先进理念和技术,一定可以运用在家乡的土地上,带领村民们发家致富。

  “一定要让心中的乡村振兴曲,在家乡的田野上空奏响啊!”秉着这份信念,邓小燕开始四处考察调研、学习技术,在剑阁县农业农村局技术员的帮助下改良贡米品种,邀请科研院校专家走进田间地头,指导水稻种植技术。通过对当地气候、环境、土壤等综合分析研判,邓小燕最终选择了川优6203水稻品种。2016年,她采用先进覆膜育秧技术试种的良种水稻大丰收。

  创业梦

  老天不会辜负每一个拼搏的人。珠海的那段工作经历,在邓小燕的心里埋下了一颗创业的种子。2016年,邓小燕以核心产区为示范,严格按照有机标准生产,成立了广元耕鑫农业有限公司,打造出属于自己的贡米品牌,产品一上市便成为“抢手货”。后来,她又相继开通了淘宝、京东、微店几大电商平台,“东宝”贡米的价格卖到了32元/公斤,比普通大米足足高了五倍,并通过直播带货促进销售,以统一生产计划、生产资料、技术培训、技术规程、品牌包装和保护价回收的“五统一保”运作方式,走上规模化种植优质水稻之路。

  为带动乡亲共同致富,邓小燕的公司实施“土地流转+土地入股+订单回购”生产利益联结模式,在东宝镇双西村、长梁村、武连镇寨桥村等地开启规模化水稻种植,优先为妇女、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目前,优质水稻种植面积超过1万亩,带动周边8个乡镇19个村的2000多村民人均年增收约1.2万元。脱贫户王连秀就是受益人之一,如今她每年种植水稻可增收2万元,还盖起了一幢二层的小洋楼。

  大米是最普通的农产品,价格会有“天花板”,要想让老乡得到更多实惠,就必须多元经营。如何拓宽大米的销售渠道?邓小燕决定健全产业链条,成立四川燕乡肴传媒科技有限公司,采取“农业产业扶贫+厨房新零售+电商”的模式,在线下做体验,开设“现碾米·城市打米坊”;向上面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建设水稻育秧基地、烘干基地和加工基地、高标准农田基地,改造集镇,建设双西村村委会贡米文化馆,打造贡米文化之乡……不仅如此,邓小燕还将更多家乡好物通过线上线下销往全国,如:剑阁县菜籽油、木耳、剑门腊肉等农特产品年销售5000余吨,并为家乡解决了不少农产品难卖的问题。2022年6月,剑阁县枇杷、李子等水果面临滞销困境,她连夜组织团队拍视频、搞宣传,在微信朋友圈、抖音直播带货,成功卖出5万余斤枇杷、20万余斤李子,解决了乡亲们的燃眉之急。

  振兴梦

  邓小燕作为已经连任七年的四川省人大代表,每年都会拎着“东宝贡米”大米上会。在她眼里,这袋大米承载着家乡人民致富奔康的梦想。“希望能把我们的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更多的地方去。”邓小燕今年的小目标,就是在一年内走遍广元市的乡镇,三年内走遍四川省内的特色乡镇。

  “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邓小燕在微信个性签名里写着这句话。从大山走出来的邓小燕,也在帮助其他大山里的乡亲。

  2023年,邓小燕根据实地调研情况,针对农村存在的很多因无人使用而荒废垮塌的山坪塘,提出了关于加强全省山坪塘建设管理的建议。“去年的建议,被列入省人大常委会2023年重点督办建议之一,办理速度快,办得也非常实在,这让我很有成就感。”邓小燕说。

  今年四川省两会,邓小燕又将一份《关于将每年7月25日设立为古树名木保护日》的建议带上了会。在她看来,古树名木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的珍贵遗产,承载着人民群众的乡愁情思,是森林资源中的瑰宝,具有重要的历史、生态、经济、文化和科研价值。邓小燕希望通过这份建议可以提高大众对古树名木的保护意识,为社会积累更多绿色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记者手记

  弯路从不白走

  让村里的原生态农产品更便利更多元地“飞”向远方,这是很多“新农人”期盼实现的梦想。返乡创业的邓小燕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地把这个梦想变为现实。这些年,她不断坚持,从当初那个分不清田里韭菜和麦苗的“小燕子”,早已变身精通农活儿的“老把式”和为乡村发声的基层代表。

  邓小燕的工作很忙,以至于我和她的采访,多次都被她的工作打断,工作的事情还未忙完,她的家人又突然生病。在从工作赶去医院照料患者的路上,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我本想安慰她“弯路从来都不是白走的”,她却对我说:“早已习惯。”

  作为同龄人,邓小燕是一个看得见的榜样。她勇于拼搏,不惧失败,坚韧不拔,就像四川的稻米那般,扎进泥土里努力生长、结实又饱满。从她的身上,我仿佛看到曾是小镇青年的自己。几年前,我也独自一人,背井离乡前往大城市学习和打拼。我们像是平行宇宙的两个人,彼此的成长路径相互辉映,只不过,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里奋斗着。

  很高兴遇见这个奋飞的“燕子”,走近她的生活,听她那带着“泥土芬芳”的人生经历,似乎也照耀了我前方的奋进路。所有的青春都殊途同归,无论处于什么地点、什么样的背景,每个年轻人拥有的,都是激情澎湃、勇往直前、充满理想主义的青春。

  本报记者 俞玺勍

责编:乡村干部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