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长治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乡村美景入画来
2019-04-17 11:03:00  来源:河北日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长治市加大乡村产业扶持力度,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图为脱贫致富后的刘寨新村。 李 宁摄

  长治市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图为上党区东掌村一角。 郭向明摄

  “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清代诗人齐彦槐的这首《冲麓村居》俨然成为了上党大地村舍农庄的生动写照。一条条平坦的康庄大道,畅通了乡村田野;一股股清澈的自来水,流入寻常百姓家;一幢幢白墙黛瓦的农家“别墅”,欲与城市楼房“试比高”;一串串丰硕的果实,富裕了农民的口袋;一阵阵欢声笑语从村民文化广场传来,漫溢乡野……如今,这美丽宜居乡村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上党广袤的田野上。

  内外兼修,刷新乡村“颜值”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昔日的农村面貌已经成为历史。屯留区李高乡北宋村,家家户户门口都放置了“可腐烂与不可腐烂”双向投放家庭垃圾收集桶,干净整洁的环境让村民们生活有了新变化。“现在家里的厕所都是水冲式,房前屋后也非常干净,跟城里没什么两样。”村民杨建岗说出了自己的切身感受。

  事实上,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过程就是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过程。随着治理的不断推进,北宋村百姓也在不断收获着幸福感。作为屯留区首批进行人居环境整治的村庄,整治过程中,乡、村投入500多人次,投工12000个,清除垃圾200余处、2万多立方米,拆除违建20处、3000平方米,腾退土地30亩,拆除院外厕所100座;筹资1000万元,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管网2000米、排水沟1500米,建设了3个文化广场,配备了体育设施,建成了老年人活动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公共浴室、公共厕所等工程。

  这只是长治市开展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一个缩影,这样的村庄在长治比比皆是。

  沁县新店镇徐阳村坚持抓环境就是抓发展、抓生态就是“创品牌”的理念,突出环境保护硬措施,山上造绿不断,在宜林荒山上栽下1900亩洋槐、300亩油松。建设经济林采摘园,新栽苹果、梨、山楂、葡萄、绵杏等200亩,为休闲旅游产业增添了游人采摘等新的内涵。村中制定了农户分段包片清扫垃圾、专人当日清运、全天保洁制度,让游人到此能有赏心悦目的感觉。美丽的生态景观,还吸引了不少珍禽光顾,徐阳村库区有300多只苍鹭常年在这里生活栖息。

  清明假期,上党区振兴村迎来不少游客。连续入围“中国避暑小镇”百佳榜,振兴村以营造绿色环境为突破口,以培育绿色产业为重点,以传承绿色文化为方向,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商的生态旅游特色宜居村,走出了一条用“绿色留住乡愁,以生态推动旅游”的特色宜居村庄发展之路。

  每逢周末,驱车外出,我们会欣慰地看到:武乡县故县乡五村风景秀美、历史风情浓郁;长子县琚村、襄垣县郄家烟村环境古朴、独具特色;沁源县紫红村、潞城区石梁村、黎城县佛崖底村、沁县石板上村等如诗如画,游人如织……近年来,长治市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美丽乡村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旧貌换新颜。

  这幅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画卷背后,处处体现着长治市委、市政府立足民生、改善环境的魄力和智慧。近年来,长治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提升城市人居环境的重点,从便民利民的角度,按照分级创建、分类示范、分批实施的办法和规划引领、奖补促进、资金整合、培训指导、单位帮建等措施,在全市深入开展省、市、县三级美丽宜居示范村联创活动,整合资源、项目、资金,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家园美、田园美、生态美、生活美,宜居宜业的美丽宜居示范村,全市累计启动了58个省级、100个市级和600个县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启动实施了上党区、平顺县、壶关县和武乡县4个美丽乡村连片试点片区建设和25个农村公共浴室试点建设。

  产业带动、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休闲旅游、环境治理、村企联创、古村民居,这同样是长治因地制宜、创新推广的“八大示范模式”。也正是在这些模式下,涌现出了潞州区南村、上党区东掌村、屯留区崔蒙村、襄垣县强计村等一大批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典型,平顺白杨坡村、神龙湾村被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上党区振兴村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呈现以点带面、集中连片的发展态势,为全域旅游和美丽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多措并举实施有效管控

  垃圾乱倒、乱堆,污水横流,牲畜乱跑等,是人们印象中农村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

  为彻底改变这种现象,长治市深入推进拆违治乱、垃圾分类、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卫生乡村5个专项行动。任务锁定,目标明确,全市干部群众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积极组织启动相关工作,扎实推进,有序进行,打了一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

  为统筹做好城乡人居环境整治的各项工作,长治市各县区都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发展改革、住建、环保、农业等有关单位参加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及时召开专题动员部署工作会议,对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全力推动整治工作。

  屯留区狠抓环境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累计拆除违建4900余处,共腾退土地2600余亩,完成5条国、省、县道总长76公里绿化提档工程,打造了30个整治示范村。实施了1.2万亩潞安采煤塌陷区治理项目任务,把昔日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的“沉陷区”变成了“米粮川”,“臭水坑”再造为“观光湖”,有力地改善了城乡环境面貌。同时,统筹规划农村生活污水管网建设与改厕工作,注重合理衔接,以城郊村、水源地保护地、乡镇政府所在地、人口稠密的村庄为重点,在3个乡镇7个行政村大力推进农村卫生厕所改造,逐步提高无害化卫生厕所的比例,带动了厕所粪污的有效治理。

  长子县为深入推进拆违治乱工作,先试先行开展闲置凋敝宅基地整治盘活利用工作,拆除闲置凋敝宅基地3725处,腾退土地2125亩,列入闲置凋敝宅基地开发复垦项目1452亩,新增耕地1150亩,被确定为全省闲置凋敝宅基地整治盘活利用试点县。在保障垃圾“不落地”管理的基础上,结合创建国家级农村垃圾分类示范县工作,实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在全县60个村开展了垃圾分类试点,近期开工建设垃圾综合处理厂1座,规划建设生活垃圾转运站16座,使垃圾处理起到了革命性变化。围绕卫生乡村工作,长子县建设省级森林村庄3个、市级森林村庄6个;打造集中连片美丽乡村5个,建成农村“四好公路”43公里。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个惠及千家万户,庞大、复杂的工程。长治市以绿化、美化、净化、硬化、亮化为着力点,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全力打造整洁靓丽、秩序井然、环境优美的新面貌,并逐步建立和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全市实施了53个农村污水管网建设项目,建设了畜禽粪污和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工程204处,乡村清洁工程共清理农村“四堆”16.3万处,清理农村积存垃圾30万吨,治理残垣断壁5.3万处,新建了35座压缩式垃圾中转站,1780个村全部达到省定创建目标。

  如今,上党大地的寻常巷陌,屋舍俨然、街道干净整洁,流水潺潺,传递出朴素的乡间野趣。人居环境整治不仅美化了乡村的外在,也提升了群众的文明素养。一面“文化墙”激活了群众主体共建共享的自觉性,一面“荣誉墙”调动了群众长期参与的积极性。“向先进典型学习,建设美好家园”在广大农村蔚然成风。新风尚、新文化在这里得以全面弘扬,一朵朵文明之花在上党大地绚烂绽放。

  绿色经济助推乡村振兴

  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山、水、林、田、路、村、房日臻融合,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协调发展,长治市农村逐渐步入产业、村寨、景观、旅游互动发展的新格局。

  壶关县石坡乡南平头坞村位于壶关县东北部35公里处,山大沟深,石多土薄,村里上无资产、下无资源,村民大多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去年以来,南平头坞村通过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把一个曾经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建设成了一个亭台楼阁林立、街道干净整洁、环境优美舒适的“省级文明村”“市级美丽宜居乡村”。

  南平头坞村的蝶变,不是唯一。

  潞州区五马街道北董村自古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古时的北董村总体建筑布局为凤凰东南飞形状,历史上称为凤凰村,站在东山往下望,南为凤头,北为凤尾,东西为凤之双翅,谓“凤凰双展翅”。而这只凤凰的涅槃也源自乡村卫生的大整治,实行“垃圾不落地”,每天出动车辆、人力对村中及外环路两侧树木、路沿、墙壁等进行了白化、彩化,完善了村民的污水排放,全部接入了城市排污管网,制定出台了北董村环境卫生工作条例,建立长效机制,实行专人专管。环境的改善,造就了村民素质、品位、涵养的提升。

  树丛中的武乡县故城镇权店村民居半遮半掩,透出缕缕乡愁,几个乡亲正在聊天:“权店梅杏赏花节,我的农家乐和农家旅社赚了1万多元。”权店村吃上“旅游饭”,缘起于当地农民充分发挥独特的自然条件优势,将梅杏作为一项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强力打造“万亩梅杏种植基地”,在短短两年时间种植梅杏1650亩,户均12.5亩,人均3.11亩,并新建市场700平方米。全村仅此一项产业收入可达772万元,人均14500元。目前,权店梅杏基地已辐射带动周边10多个村发展梅杏3500多亩,走出了一条规模化、市场化、品牌化的特色农业发展之路,成为该县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个典范。

  襄垣县古韩镇小垴村是农业农村部“中国农民丰收节”100个特色乡村之一。土窑洞错落有致、漫山遍野的景观树,川流不息的小溪流,自然原始纯朴的田园风光宁静而优雅。知青故里,美丽小垴,这里记录了一代又一代小垴人建设和发展小垴的艰辛历程,更留下了当年怀着满腔热情扎根农村的知青们与乡亲们并肩战斗的光辉足迹。基于优美的自然风光与浓厚的知青文化,生态旅游村建设已初具规模。目前,连翘、射干等中药材种植已达500余亩,小米、红豆、绿豆等小杂粮种植已有200余亩,具有特色风味的农家乐遍布村庄角落,人人有事做、户户有产业、家家能增收的愿景已逐渐成为了现实。一个集红色旅游、休闲采摘、乡村餐饮、农耕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胜地正逐步形成。

  “田园景区化、景村一体化、旅游全域化”,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培育乡村产业。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产业发展策略,长治市在综合考虑农村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资源的基础上确定优先发展的产业,以绿色为导向,推进三产融合,培育农业新业态,通过服务业向农业渗透,开发生态农业、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多种功能的农业产业,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提高了产业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实现生态保护的同时,使产业增加效益,让村民得到实惠。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也许正是有了这样的风景,才让我们有了“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的感慨与回归。心绪如此,乡愁如是,环境幽幽、乡风和谐、产业兴旺,身处长治的村镇巷陌、山乡原野,无不让人留恋难别,视觉、听觉、嗅觉无不经历着乡土自然和文明气息的濡染。

  累计117.8亿元的投资,让长治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民生活品质显著提升。谁持彩练当空舞,在太行广袤美丽的青山绿水中,长治人拆违治乱、垃圾分类、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卫生乡村的专项行动,打好了美丽乡村的第一仗,这张蓝图的最后,就是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

  本报记者 李家鸣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