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无锡:基层“松绑增能” 减负真切“有感”
2022-09-08 11:22:00  来源:新华日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为基层减负,重在基层干部有感。怎么减?从哪减?无锡从正向赋能和反向约束两个层面破题,凝聚共识,全力推进中央和省委、市委为基层减负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回答好这道政治必答题。

  如何化解一些超出职权范围的问题矛盾,是令基层干部挠头的烦心事。无锡市通过促进资源人员下沉、统筹解决疑难杂症,减少基层干部跑腿奔走的时间和精力。2021年7月,无锡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召开后,市委明确提出“少开会、多开工”,进一步引导党员干部向抓任务落实、抓工作推进聚焦用力。随即,一份党政主要领导带班值班制度的通知下发,全市市(县)区、镇(街)党政主要领导每周至少有2次自带铺盖驻扎在办公地,夜间“住下来”“沉下去”访民情、查隐患,靠前解决各种“急难愁盼”问题,当年就累计推动解决安全生产、环境整治、乡村振兴、群众生活等问题2691个。

  与此同时,无锡市在全国首创民生“微幸福”工程及“市长在线-民生留言板”,通过“我为家园献良策”、12345热线、媒体“一访定心”栏目等渠道主动征集民声民意,建立全链条闭环处置机制,常态化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电梯改造、小区晾晒、社区停车、道路噪声、供水供气等方面的“小诉求”。去年以来,已征集民生事项25060件、办结24683件,已办结件满意率100%。

  “现场走访、百姓点单、小事速办、烦事统办、难事督办”的新模式,既快速回应化解了一批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又创造性打通了基层治理“最后一米”,帮助基层有效化解需要统筹解决的矛盾纠纷,推动基层干部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服务广大群众。

  为基层松绑、给基层干部减负,要紧跟数字时代的发展步伐,用技术手段革新为基层减负。今年1月,无锡市数字经济提速和数字化转型大会召开,拉开了用数字技术全面赋能基层减负的新篇章。一些基础信息、报表、数据等,原来大量依赖社区手工统计、汇总和报送,如今可以运用开发建设的“社区数据直通平台(社区通)”,实现“一键”生成和管理,大大减轻了村(社区)手工登记的压力。在堰桥社区,原来需要十几个社区人员照着电话号码、通过人工呼叫几小时才能完成的核酸采样通知,现在通过平台“一键外呼”只需几分钟即可完成,“人海战术”升级为“数字战法”的治理,极大振奋了基层干部的工作激情。

  减负,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直击痛点,出真招、用准招、求实效。今年,无锡市吹响了对村(社区)台账多、报表多等问题的整治号角,经过“两下、两上、两核对”6轮摸底核对工作,全面清理了无依据填报、多头填报和重复填报的报表事项,以及无依据设立、内容相似分类过细的台账事项。在此基础上,按照“于法于规有据、工作确实需要”的原则,确定了179项需要基层协助填报的报表事项,压减率37.9%;按照“于法于规有据、工作必需、能减尽减”的原则,确定了58项需要村(社区)建立台账的事项,压减率48.7%;明确划出14条不得由村(社区)承担的“红线”事项。该项整治工作不仅有效提升了各部门单位对设立报表台账的规范意识,对以往报表台账任务层层叠加、随意下达现象也起到了有效的遏制作用。

  克服形式主义,既要密切关注新表现,也要时刻紧盯老问题。去年底,有基层反映近年来信息简报出现随意印发、新增、冗长问题,无锡市迅速在年初启动全市范围的信息简报规范工作。经过“瘦身”,全市市级机关简报由94种减少到59种,市(县)区简报由308种减少到198种,全市数量精简达36%,其中纸质简报数量减少72种,印刷总量减少40%以上,实现了减量提质、节约过紧日子的目标。

  为基层减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群策群力、齐抓共管。近年来,无锡市围绕解决突出问题,压紧压实主体责任和职责分工,注重建设常态长效机制,各地各部门自觉检视、纠小纠细的共识和合力不断提升。滨湖区整治征求意见稿向基层“滥发”问题,江阴市开展简报刊物回潮问题专项整治,新吴区制定工作群管理“11条”撤并40%以上公务工作群;相关部门持续推动基层科学赋权定责、助力基层干事创业轻装上阵;加快开发基层社会治理、基层减负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以业务流程再造推动治理模式重塑、治理效率提速,都得到了基层干部的充分肯定。

  “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无锡将持续加大突出问题整治力度,巩固工作成果,对一些已发现的问题紧盯不放、长期整治,对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主动出击、纠早纠小,对一些隐形变异、反弹回潮等问题高度警觉、一治到底。同时,把为基层减负的话语权和评判权交给基层,下阶段还将采取暗访调研、动态监测、反向评估、第三方测评等方法,持续加强监督检查,落实提醒、督办、通报、约谈等措施,强化典型示范引领,加大反面曝光力度,让基层干部真切感受到减负带来的可喜变化。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