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减负还要减“隐性包袱”
2019-03-27 14:27:00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徐西庆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走进基层经常能听到这样的感叹:“上面动动嘴,下面跑断腿”“两天一检查,三天一督查”“什么活都得干,什么好都落不着”……絮叨牢骚之中,折射出基层工作之难、生活之苦。

  近日,中办印发的《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在基层引发热议——热是温暖和感激,议是渴望和思考。正如基层干部们所期盼的,减负不仅要从数量上砍掉各类文件会议督查的总量,还要在触发“文山会海”“痕迹主义”的制度链条上动真格;既要减轻明面的“显性担子”,又要解开背后的“隐性包袱”,这是确保“减负年”取得“大丰收”的关键之举。

  在这些隐性包袱里,首先要甩掉“思想包袱”。“传达会议精神不过夜”“工作时间外的工作才是工作”……这些硬杠杠起初被当作雷厉风行的象征,如今却让基层干部备受“提拉撕扯”。归根结底,是一些地方政绩观和政治观错位,思想认识发生了扭曲,片面把“极端快速”当成讲政治,把苦干实干理解为紧绷运转,造成了发展思路上的“红眼病”,导致基层干部天天忙、天天加班,实际成效却十分有限。为基层减负,各级各部门务必求真求实求是,清除“急干蛮干”的思想杂质,使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结合起来,少开会多调研,少表态多行动,把“喊口号震天响”的力气用在抓落实上。

  “结构包袱”同样值得注意。在基层干部看来,基层难、基层累,累就累在“每年都会有新政策,新政策都要落地,落地就要落到基层,基层工作内容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千条线都要从基层这一根针穿过,负担增加是常态。关键在于,基层治理的“结构”越来越难以支撑起“功能”发挥:职能有限,责任连带;待遇微末,晋升渺茫。处于社会治理体系底层的“小科员”,要顶起关系千家万户生计的“大民生”,再加上一些基层干部逃离基层或被抽调,剩下的人容易被无休止的工作磨灭激情。“肩负”离不开“加油”,要用最有效的激励吸引最优秀的人才,让扎根基层成为实现人生价值的荣耀之举,才能使吃苦受累的基层干部多些奔跑的念头。

  不容小觑的是,“制度包袱”也能把人压垮。签订责任状、考核验收等方式在基层盛行,既与“属地管理”的管理设置有关,也是“问责施压”制度的滥用。此外,“痕迹主义”“材料论英雄”都指向时下流行的考核制度,考核“指挥棒”往哪指,基层就往哪里使劲,虽然指标量化有利于实施考核,但“留痕”“造材料”却愈演愈烈。为基层减负必须着眼于制度创新,要把解决问题的“哨子”交给基层,将发号施令的“顶头上司”变成基层的合作伙伴,齐头并进一起发力。同时,要按照《通知》精神切实改进考核、督查方式,突出实绩导向、问题意识,向群众和实绩要考核依据,将基层干部从“无谓”且“无味”的一团乱麻中解脱出来。

  为基层减负,绝非让基层不干活或者对基层放任自流,而是管得更加科学、有效、合理;同时还要杜绝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防止空喊应付。减负究竟怎么减,并没有一个通行的模式,其中的尺度需要各地以负责的态度加以科学把握。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