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所基层党校,被誉为广东“镇街党校一面旗帜”
2019-11-22 10:09: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黄展明 本报记者 许露露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回望江门市双水镇委党校六十年办学历程

  2019年3月,双水镇委党校举办60周年校庆活动。

  双水镇委党校在双水公社的旧址。

  现在的双水镇委党校。

  图为张桂兰的儿子张社得捐赠给双水镇委党校的自行车。

  2018年10月,学员在双水镇委党校“初心大讲堂”上课。

  阅读提示

  1966年,家住广东江门双水镇水库村的张桂兰23岁。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她被组织安排到镇委党校参加培训,接到通知的时候她激动极了,可怎么去上课却让她犯起了愁。从她的家到党校有20多里路,对于做惯了农活的张桂兰来说,走这点路不算什么,可是她两岁的儿子离不开她,为了能带着儿子一起去党校上课,张桂兰与丈夫反复商量,忍痛卖掉了家里的牛,买了一辆在当时极为奢侈的自行车。半个世纪以后,张桂兰的儿子张社得把这辆对他们母子来说意义非凡的自行车捐给了培养过他母亲的党校——双水镇委党校。

  从1959年到2019年,悠悠一甲子,弹指一挥间。在这所不间断办学六十年、被誉为广东省“镇街党校一面旗帜”的党校里,这样温情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

  《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要求,县、乡两级党委应当加强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建好用好乡镇党校,乡镇党委每年至少对全体党员分期分批集中培训1次。双水镇委党校的办学实践,对各地办好乡镇党校提供了理念、路径借鉴。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不一般的红色阵地吧。

  六十载六易其址初心不变

  1959年3月,双水镇委党校在位于双水圩第一街的旧公社社址内成立,是江门市成立最早的一所乡镇党校。

  “当时基层深刻感受到,如果没有合格的党员干部,没有能起带头作用的人,那上级有再好的政策,都很难贯彻落实下来,所以要办党校。”第七任校长、70多岁的谭群可老人说,为农村培养合格党员,是双水镇委党校坚持60年的“初心”。

  党校成立初期,学员来上课多是步行,学习期间自己交伙食费。由于学员越来越多,一年后不得不进行了第一次搬迁,从逼仄的原址搬到了将军山大圣庙旁边。党校第三任校长温耀全回忆说,“将军山是一片荒山野岭,没有路,没有灯,晚上睡觉还能经常听到野兽的响动。”

  1967年至1970年期间,双水镇委党校又经历了两次搬迁,分别迁到了双水会堂和龙母庙。1977年,党校再次迁回将军山大圣庙,从这一年开始全镇党员轮训,从30人左右的“小班”扩容到100多人的“大班”。1994年和2004年,党校又经历了两次搬迁,现在五层楼高的双水镇委党校坐落在镇上的振兴公园旁,巨大的金色党徽,是小镇居民眼中最鲜明的地标。

  六十年的办学之路历经风雨,是什么样的信念让双水党校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了下来?温耀全提到了“党委重视”这一关键因素。“党委不重视,党校绝对办不好。即使在上世纪最困难的时候,镇党委仍然十分重视党校工作,不仅把最优秀的知识青年请来当教员,而且经济再困难也会准时发放教学费用,这给了我们极大的信心和鼓舞。”温耀全说。

  此外,党校上下同心、教员学员同心、党员群众同心也是党校不间断办学的秘诀。温耀全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前,几乎每一任校长都面临着食宿无法保证、教学设备不足、学员上课不便等诸多困难,但他们从未退缩。学员吃不饱饭,党校便向镇委申请了一块荒地,发动教员、学员们种粮种菜;设备不足又没钱买新的,教职工到处收集旧桌凳回来修理使用;交通不便,镇委大力支持,党员群众齐出力,修了一条直通党校的路。70年代末期,众多镇街党校已无法正常运转甚至停办,双水镇委党校由于校舍太过陈旧,也一度考虑停止轮训,可征求意见时各村党员干部不答应:“这么多年都坚持下来了,这点困难难道不能克服吗?”“咱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在党员干部带动下,很多群众参与进来,手拉肩扛,齐心协力,在1980年建成了一座两层高的教学楼,解了燃眉之急。

  课程讲得透听得懂用得上

  一直以来,双水镇委党校在当地党员群众中极有口碑。温耀全自豪地说,“过去虽然条件艰苦,但学员们都为自己能在党校学习培训深感自豪,从不怕苦喊累。”党校培育出来的学员回到生产劳动中,不但把党的好声音及时带到田间地头,个个干起活来也都是一把好手。课程活、讲得透、听得懂,是双水镇委党校延续六十年的办学特色。

  “事实上,党校就是一个连接党委与群众的平台,我们将党的最新方针政策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教给党员,再让党员们回去传播给群众。”谭群可认为,这就是基层党校最有价值的办学模式。

  上世纪60年代,双水党校的教员将党的方针政策、双水镇党员干部的先进事迹等,编成双水民谣,用本地和楼歌、东风调、曾坑山歌、卖鸡调和竹板小调等传唱,通过学员口口相传,让党的好政策和模范党员的故事在田间地头广为流传。

  此外,为了让党课更接地气,党校一直坚持要求教员们多下基层。“我记得当时的党校,办完一期就会休息十来天。这时候教员们就下乡调查总结,看看学员学习后有没有产生效果,并将典型材料带回来,在下一期培训中展示,这都是实实在在的‘活’教材,其他党员学习后也会在日常劳动生产中效仿。”谭群可说,“基层党校培训理论来理论去肯定是不行的,一定要鲜活实用。”

  到了1994年,当时的校长张福然对双水党校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和升级。“每期培训开班前,我们会组织教员们各定2—3个题材进行备课,准备好之后,由镇党委副书记召集镇里的组织委员、宣传委员来听我们试讲两次,并提出修改意见,修改后的课程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容易受基层党员们的欢迎。”张福然回忆说。

  就这样,双水镇委党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实在的党课六十年来一直受到一代又一代基层党员干部的欢迎,在他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成了这所党校一块闪亮的金字招牌。

  与时俱进彰显办学新特色

  去年以来,在江门市和新会区委组织部的大力支持下,双水镇委对党校进行了新一轮升级改造。如今的双水镇委党校建筑面积达1600平方米,成为集综合报告厅、会议室、研讨室、实战情景室、图书阅览室、红色舞蹈室、红色振兴公园于一体的现代化党校,能同时容纳300余人开展教育培训。以往校舍里的钨丝灯、木桌椅、黑板,教员们的授课书籍、笔记、剪报……都展示在改造后的“初心大讲堂”里,激励着每一位前来培训的学员。

  硬件条件与过去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软件则在“接地气”的前提下与时俱进。现在,双水镇委党校对全镇4800多名党员进行全员大轮训,除了理论教学,还推出了线上五习+线下六讲、百日大练兵、情景党课、实战式学习、农村党员夜校等更多适应时代发展的教学新模式。“这些是我们通过基层调研、材料汇总、座谈征集等多种方式了解学员需求设置的,理念就是基层缺什么补什么。”双水镇党委副书记、镇委党校副校长梁志成说,比如面向种植大户开展“新会柑种植”系列课程,让全镇新会柑单位面积产量增长近一成;面向乡镇青年干部开展“基层应急应变、基层复杂矛盾化解能力”系列课程,成功化解多宗村民矛盾纠纷。

  田心村原是新会区偏远的贫困村,村容村貌脏乱差,道路泥泞不堪。2014年,90后林源杰走马上任村支部书记,他坦言,刚当家时经验不足,心里有点“虚”,通过在党校学习,他迅速进入角色。“特别是案例教学,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下定决心改善村容村貌,发展乡村游。”目前,村里建成了环村硬化路、两个村居公园、文化广场,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林源杰带着村里的党员干部用在党校学到的知识,策划了龙舟节、牛肉节、腊味文化节等大型活动,搞活了乡村旅游。“党校求真务实、锲而不舍的精神也鼓舞着我们党员干部不忘初心,为村民谋幸福、为村集体谋发展。”林源杰说。

  如今,作为“广东镇街党校一面旗帜”的双水镇委党校名闻遐迩,截至今年9月,已承接来自北京、浙江、黑龙江、山西等地的省外培训班18期,集中培训1319人次。江门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元醒表示,希望双水镇委党校传承和发扬奋斗精神,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做好基层党建工作,成为辐射广东、影响华南的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基地。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