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昌宁县驻村第一书记高大鲲再走扶贫路
2019-11-22 09:18: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记者 聂伟 通讯员 杨春岚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2015年7月至2017年10月,东北大学青年教师高大鲲在地处滇西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任驻村第一书记。2年后,他又义无反顾地“回了大山”。

  那片贫瘠的土地,究竟是什么让高大鲲魂牵梦萦呢?

 

高大鲲(后排左)将新图书送给村里的孩子

 

  “从镇到村的山路,有106个弯”

  高大鲲的家在沈阳,到昌宁县的直线距离为3748公里。

  2019年7月,高大鲲又开始了这段熟悉的旅程:先坐飞机到昆明,接着转机到保山,再转乘汽车、农用车加步行,辗转两天到达村里。行程很艰苦,但他的心情十分愉快,“身上每个毛孔都透着高兴!”

  而第一次来昌宁,高大鲲可没有这样的好心情。2015年7月底,他到卡斯镇大塘村“履新”的经历终身难忘:大塘村海拔近2000米,从镇上出发时,他还穿着短袖短裤,一路走一路从行李箱里往外掏衣服。到村口就不得不穿上镇领导递过来的羽绒服。“山路十八弯,是我能想象的极限。可镇到村仅13.5公里路,一共106个弯!”高大鲲边走边数,心情和脚步一样沉重。

  3748公里的距离,让这个北方小伙在南方贫困山村里遭遇了很多“难关”:洗衣吃水要下山去挑,住宿条件也不好。因为上下山气压的变化,他的耳朵还“失聪”了好一阵子。

  当地山大沟深,很少有外人来“做客”,于是,乡亲们都爱拉这个“北方来的怪人”聊天,可大家把“昌宁普通话”放慢了说上很多遍,高大鲲还是听不懂。一个只会微笑、点头的干部,能和村民融到一块吗?村里产的松果品质很好,但销路一直不畅,他想组织村民出去跑销路,可没人听他的。

  他决定从语言关入手,把自己从困境中解救出来。多往村民家里跑,只听不讲,默默地学。他还拜了一位“名师”,利用进城办事的机会,“逮着”县里7路公交的一位“话痨”司机大哥练口语。从一次次“陪聊”中,慢慢掌握了当地方言。

  再和村民见面,高大鲲抢着打招呼。从村民们开心的笑容里,他知道,自己开始融入村里了。

 

 

高大鲲帮助村里的孩子辅导作业

  “阿婆塞过来的生栗子,真香甜”

  高大鲲在大塘村虽然只待了不到两个月,可这是他“入门”的两个月。2015年9月初,昌宁县扶贫人员大调整,他被调到田园镇九甲村任第一书记。这个村的情况比大塘村更棘手:不但穷,班子也软,信访矛盾多,是田园镇的“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

  高大鲲领着村干部走村串户,开民情恳谈“坝坝会”,全面摸排群众的“痛点”“难点”问题。根据摸排情况,为村里确定了“三步走”的工作思路:第一步,改善村容村貌;第二步,化解矛盾纠纷;第三步,发展集体经济。

  一幅好蓝图,首先要有好的“画师”来绘制。针对“班子软”的问题,高大鲲抓住村“两委”换届契机,动员返乡创业大学生王若翰成功竞选村书记。他领着新“两委”班子,对承诺的实事建立台账,承诺一件、办成一件、销账一件。

  一个好的基层党组织,既要为群众办“小事”,也要能在关键时候打硬仗。2015年9月16日,昌宁县6小时降雨量达260毫米,引发特大山洪,当地许多农户房屋、田地被毁。高大鲲领到的任务是带人搭建临时安置帐篷。他冒雨领着志愿者们搭帐篷,干到了后半夜,浑身淋得湿透。有市民送来食物和水果,有人推来摩托打开车灯为他们照明。灾民们被感动了,一起动手搭帐篷。

  类似的例子很多。2015年10月30日,昌宁发生5.1级地震,村里孤老么阿婆的房子被震裂了,又是高大鲲带人冒雨帮老人修房子。临走时,阿婆往高大鲲手里塞了一大把生栗子,说是自家树上掉下来的。“过去在北方不习惯生吃栗子。但我还是接过来吃了,特香甜!”高大鲲对这份情谊很看重。

  以村貌改善为切入点,那两年,高大鲲领着村干部们先后实施了道路硬化、沟渠灌溉排险等“硬骨头”工程。扬沙土路变成了水泥路,蓄水点修缮一新,亮化工程把村庄的夜空照得亮堂堂的,也把村民们的心照得热乎乎的,村里的风气大为改善。2016年,九甲村摘掉了“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的帽子。

 

高大鲲主持田园论坛

 

  “二次南下,电商论坛重新火起来”

  救灾捐物只能解村民一时之困,如何帮助贫困群众自主“造血”呢?到九甲村后不久,高大鲲就办起了村里第一家网店,专销村民的农产品。可没开多久,网店就“夭折”了。

  原来,在沿海发达地区很容易做成的网店,在大山深处会遇到很多难以跨越的“坎”。高大鲲告诉记者,电商对村庄的硬件和软件要求都很高。没有好的物流,没有好的产品,没有生产质量把控体系,没有优秀的文案、美工、运营等相关人才,很难做长远。而当时,村里绝大多数人连淘宝、京东都不知道,网店的失败,既出乎意料,也在情理之中。

  2015年11月,高大鲲吸取教训,办起了电商培训班。但办了3期又办不下去了。因为村民听了直摇头:“听不懂!”

  “要办群众真正需要的培训!”2016年5月,“田园电商论坛”与村民们见面。论坛不再搞大呼隆培训,改走“小精美”路线。由过去的“老师讲村民听”变成“人人有机会发言”,每期论坛主题提前征集群众建议,参加人员自由报名,上限为40人。

  最后,论坛火到什么程度呢?高大鲲建了好几个500人规模的微信群,每期论坛报名信息在群里一发布,大家像抢红包一样“抢名额”。报名者很积极,出席论坛的“分享者”层次也很高,全国各地很多优秀创客、淘宝公司的专家、多所高校的教授,“最牛大咖,是著名歌手‘水木年华’组合!”高大鲲介绍道。

  论坛效果到底怎么样?截至2017年10月高大鲲离开昌宁,论坛累计开班68期,一周一期,风雨无阻,累计为昌宁县培训电商人才2000余人次。

  当地大学生村官李强就是其中一员。在参加了前几期论坛后,他联合6位农村青年成立了一家茶叶电商公司。然而,第十期论坛散场后,他和合伙人约高大鲲吃公司的散伙饭,“钱花完了,搞不下去了!”高大鲲当场给他出了个主意:“下期论坛主题就叫‘我们的公司解散在创业初期’,你们做分享人。”

  第十一期论坛如期举行。高大鲲请了几位优秀企业家给李强团队会诊,开出“处方”:根据7位创始人特长,将公司拆分成4家公司,分头进军农业科技、茶叶生产、电子商务等领域。由于运营机制灵活、市场定位精准,这4家公司如今都发展得很好。

  高大鲲任职的九甲村从中收获也很大。该村茶叶、核桃、蚕桑等农产品都通过电商找到了销路。2016年,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10300元,同比增幅20.9%。

  2017年10月,高大鲲返回学校,红极一时的电商论坛没了“主心骨”,就此沉寂下来。当年年底,高大鲲收到了一个来自昌宁的邮包。里面是一本纪念册,由论坛的“铁粉”们设计、印刷,记录了论坛的点点滴滴,还有大家对高老师的感谢和祝福。

  这份特殊的礼物,把高大鲲心里那团沉寂的火苗重新点燃。2019年7月,东北大学启动第三批选派第一书记驻村活动,他再次报名,征得领导同意后,又回到了田园镇,到贫困村新华村任第一书记,为期两年。

  “回归”的高大鲲,很快收到了另一份“厚礼”:经过两年的孵化,当初论坛培养的那批电商创客中,很多都成长起来了。做得最大的一家今年仅卖核桃一项就实现销售收入7000多万元。此外,有25家论坛孵化企业抱团成立了“昌宁电商协会”,依托协会开展广泛合作,一条农特产品生产、加工、检测、包装、销售、物流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在昌宁日臻成熟。

  筹备恢复田园电商论坛,是近来高大鲲倾注较多精力的一件“大事”。依托论坛背后的人脉、资源,他积极组织农产品推介、新农业推广,力求把论坛升级成为昌宁县“互联网+新农业”综合扶贫阵地,带动更多村民“下地种菜,上网卖菜。”

 

高大鲲(左二)和同事们为昌宁当地的千年古茶树订制认养牌

 

  2019年10月17日,在高大鲲的努力下,东北大学开展“精准扶贫以购代捐”昌宁农特商品爱心认购活动,昌宁红茶厂、柯街水果蔬菜合作社等37家县域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和学校签订长期供销协议,把2976户、10416名建档立卡贫困户送上“脱贫快车”。

  为了便于供求双方更好地交流,高大鲲牵头开发了一款“精准扶贫助农平台”微信小程序。东北大学在线下单,昌宁的农业企业实时“接单”,操作简单,实用性强。截至10月26日,不到10天时间,通过这个平台,实现农产品销售140余万元。

  高大鲲告诉记者,下一步,他们还要组织更多高校和企业加入到平台当中来,建网店、开发APP,打造立体化、全覆盖的网络助农平台,让更多昌宁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路。

  “当初我是流着泪走的,舍不得这里。现在我又笑着回来了。我将有幸和千千万万的扶贫干部们一起,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见证人类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那一刻!”高大鲲在10月30日的日记里这样写道。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