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让“一片叶子”迸发新活力—— 访云南省绿春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赵国辉
2024-04-19 09:13: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聂伟 通讯员 绿春组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如何让“一片叶子”迸发出新的活力?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云南省绿春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赵国辉,解码绿春县强化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做活茶产业“共富文章”的创新路径。

  记者:绿春作为“中国茶叶百强县”,要继续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大文章”,您觉得其中的关键点在哪?

  赵国辉:关键要有“一盘棋”思维。要成就“一盘棋”,组织力至关重要。我们在茶产业发展全程注重党建引领,锻造茶产业“一盘棋”。

  组织联建聚合力。绿春县在14家茶企成立党支部13个,推行“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工作模式,党建引领茶产业健康发展。以8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为核心,成立120家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茶园8.2万亩,带动茶农1.11万户4.98万人。

  企业联动促发展。先后向茶企选派党建指导员11人,促进县内所有茶企改变生产、销售模式,提升茶叶标准化生产能力,培育新型经营茶企139家、获食品生产许可16家。

  标准联创提品质。制定高香白茶、绿春茶等团体标准,建设标准茶园1300亩、品种改良700亩,绿色有机茶园认证面积近4万亩,认证绿色有机产品、绿色食品81个。

  在党组织引领下,大兴镇岔弄社区成立了甜水塘茶叶专业合作社,按照最新的茶叶标准进行加工生产,合作社统一管理、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建立绿色茶叶品牌,产品品质有了保障,各地企业纷纷来合作社采购茶叶。截至目前,今年采购数量就达到30吨以上,而且每公斤茶叶比市场价高了4元,群众在党组织带领下得实惠。

  记者:茶产业是绿春的“拳头产业”,如何加快产业技术创新升级,使之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排头兵呢?

  赵国辉:专家是带动一个产业发展的强劲马达,因此,我们注重把专家力量组织化,赋能茶产业“科技值”。

  组建专家工作站。不久前我们成立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杨亚军研究员专家工作站”,由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兼任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杨亚军研究员及其团队为玛玉茶的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和新品种培育提供技术支撑。建设“汪东风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由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汪东风团队起草制定《绿春县茶园管理技术规程》《玛玉茶》两个标准,有效促进茶园管理和茶叶加工生产的规范。

  打造科研示范基地。依托云南农业大学高俊教授团队,引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绿春县茶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投入国家科研资金600万元建设7个茶叶技术创新示范基地,采取“科研项目+公司基地+务工农户”模式,截至目前,公司累计发放劳务费172.7万元,惠及农户136户。

  优化科技集成示范。借助国家科技特派团、中央定点帮扶单位、省州挂联绿春专家团队等力量,建立6个茶叶精深加工技术生产基地,着力推进技术创新,“绿春县茶叶精深加工技术集成创新及推广应用”入选2023年教育部第七届直属高校创新试验典型项目。

  近年来,依托国家科技特派团技术力量,绿春县在绿鑫生态茶叶公司建设科技示范基地,从福建引进良种“乌牛早”“龙井43”等,改进生产设备和生产线,不仅提高了经营效益,还带动了周边群众在茶山就近就地务工,辐射带动茶农种茶致富,实现“一项目多成果”。

  记者:“小茶叶”变身“大产业”,绿春在组织化创新方面还有什么探索?

  赵国辉:在整个茶产业链的发展中,我们还注重技能培训组织化、帮扶力量组织化、特色宣介组织化。

  技能培训组织化,壮大茶产业“人才链”。育强“人才链”。依托“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绿春乡村振兴学校等载体,加强茶叶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培育本土茶叶人才2000余人。培植“技能链”。采取“国家特派团成员+企业+人才”等结对形式,开展“线上+线下”培训47期2561人次。构建“培训链”。将茶叶技能培训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内容,对全县茶企、茶农、村干部开展有机认证培训、茶加工及品质鉴别等技术培训,开展“理论+操作”培训43期2300人次。本地青年张彦辉通过积极参加各类省州县茶艺培训,获得人社部门颁发的国家级茶艺师资格证,还成当上了“培训讲师”,孵化了24名本土茶艺人才。

  帮扶力量组织化,提升茶产业“增收量”。“校地”结对促农。整合重庆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资源,探索“高校+公司+合作社+基地+茶农”利益联结机制,开展消费帮扶和展销,带动绿春茶产品走向重庆、山东,受益茶农203户1200余人。“企企”结对促销。举办2024年绿春县早春玛玉茶开采节,邀请全国各地知名茶企代表、帮扶单位、高校走进绿春,与绿春本地茶企“结对”,陆续征集到各品类茶叶预订单共5212吨,完成交付后预计交易额将达1.862亿元。“企农”结对促收。举办茶叶技能培训班,组织技能大赛,茶企与周边群众签订务工协议,培育“竹背篓”绿春摘茶劳务用工品牌。近年来,在上海长宁区帮扶力量和资金的帮助下,绿春先后建设了5个大中型茶叶初制所,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解决了茶产品加工能力不足的问题,并借助上海展销会契机,推动绿春茶进入上海市场。

  特色宣介组织化,提升茶产业“知名度”。“微平台”宣传。开展玛玉茶开采节话题短视频大赛,以茶为媒,举办茶文化展示、产品交流等精彩活动,全网流量达1600万次。“引进来”宣传。邀请中央、省、州媒体参加绿春开采节盛会,网上浏览量2100万次,通过云端让更多游客领略了绿春茶的历史文化,进一步擦亮绿春“玛玉茶”品牌。“走出去”宣介。主动融入云南建设国家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战略布局,组织县茶叶协会、电子商务协会等抱团,参与首届南亚茶叶节及第十五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等茶事活动,成功向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推介绿春茶。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