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贡山县双拉村党总支书记王国才:“村子不脱贫,我就不结婚”
2020-09-11 09:14: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周鹏 黄微 本报记者 聂伟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8月的怒江,正值雨季,常有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也许是常年生活在大山大江之畔的缘故,这里的人行事作风十分果断,今年32岁的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丙中洛镇双拉村党总支书记王国才就是这样一位说一不二的“狠人”书记。5年前他撂下一句狠话:“村子不脱贫,我就不结婚!”

双拉村俯瞰

  “当初回村,冲着每月多挣20块”

  双拉村,地处丙中洛镇南边,距镇政府11公里,距县城33公里,村民以怒族为主。脱贫攻坚战打响前,全村11个村民小组只有1个小组通了公路。全村490户中有434户被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村民们平日里种点玉米、荞麦,温饱都难以解决。

  和村里很多年轻人一样,王国才因家贫早早辍学,2010年跑到贡山县城打工,后来考上了辅警,每个月有600元收入,去掉吃住和必要的开支后,剩不下几个钱。城里的生活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美好,年轻的他渴望新的改变。

  机会来了。这一年的一天下午,王国才突然接到村干部打来的电话:“咱村武装干事空缺,我们觉得你挺合适,愿意回来不?”

  听说要回村,王国才第一个念头是抗拒。“在外面可能还会有其他发展,回到穷山村,能有啥前途!”但现实的压力,还是让他犹豫了。

  “工资多少?”王国才问。

  “620元!”对方爽快地回答。

  虽然只比当辅警多了20元,但王国才知道回村吃住基本不花钱,“先干了,等有其他好差事再说吧!”

  就这样,22岁的王国才抱着“骑驴找马”的心态回村了。

  回想当年,他笑道:“不怕你们笑话,当初就是冲着每月多赚20块钱回来的!”

王国才(左)与群众交流。新华社 发

  “村里的穷,像一根针扎在心里”

  为人热心、做事卖力,靠着这两个优点,王国才工作上手很快。村党总支书记十分赏识这个年轻人,除了让他做好份内的那一摊事,还要求协助做好低保、新农合等“核心业务”。和贫困户打交道次数多了,王国才真切地了解到乡亲们到底有多穷,“那时,贫穷就像一根针深深地扎在我心上!”

  行路难,是每日都要遭遇的难题。从村委会到小茶拉村民小组,是一条11公里长的泥泞土路,骑摩托单程要两小时。有一次,他和同事骑摩托入户,车轮打滑,他重重摔在了泥水坑里,肩膀脱臼了,在家休养了一个多月。“我这么年轻,摔一下就脱臼了,要是换成村里老人,那得有多惨!”

  事非经过不知难!王国才越来越觉得,自己当村干部,不能仅仅为了620块钱。“拿了这钱,就得领着乡亲们过好日子!”

  2016年,王国才当选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县委主要领导来村调研,在小茶拉村民小组开了一个火塘会。当着县委领导和村民们的面,王国才发誓:“村子不脱贫,我就不结婚!”

  围在火塘边的村民哈哈大笑,心想小王书记真会开玩笑,“在农村,28岁的小伙不结婚,正常吗?”村民们以为王国才说这话是为了活跃一下现场气氛,根本没当真,可说这话的王国才是认真的。

  王国才的女朋友是小茶拉村民小组一个低保户家的女儿。几年前,对方到村委会给家里领低保,是王国才接待的,一来二去,两人擦出了爱情火花。谈了几年下来,双方也都老大不小的了,家人都盼着赶紧办酒结婚生娃,谁知王国才却说了这么一句话。女方家人着急上火了:“要是我们村脱不了贫,我家姑娘不是被你耽误了吗?”但话已出口,婚事就此搁置了下来。

  “狠人”书记工作上更是说到做到。

  双拉村的村民爱喝酒,即便兜里只有几块买种子化肥的钱,他们都会拿出来去买酒喝,地里、马路边到处都是酒瓶。有的村民喝醉了酒,就将酒瓶砸碎乱丢,有的嗜酒成瘾,整日醉醺醺不干活。“有一次,一个村民喝醉酒,将老母亲打得头破血流,我上门调解,还想打我!”王国才下决心:“扶贫先扶志,要扶志,必须先禁酒。”

  2018年,王国才召集村“两委”班子多次开会商讨,在村里开展“无酒瓶”计划,将双拉村打造成无酒瓶村。

  为了确保计划成功,他以酱桶村民小组作为试点,带着村“两委”班子,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他们将收上来的酒瓶全部作为废品卖掉,清点钱款时,王国才吓了一跳,酱桶小组59户人家,收上来的空酒瓶卖了1500元。

  除了不定期入户检查村民家中有没有酒瓶外,王国才还做通了村里小卖部主人的工作。他把村里几个小卖部的老板拉了一个微信群,让他们当“监督员”,谁家没事买酒喝,哪个最近又酗酒了,老板们就主动给王国才“通风报信”。

  “无酒瓶”计划实施很顺利,经过一段时间的整治,村民们饮酒误事的现象大幅减少。

  “战疫战贫胜利了,我就结婚”

  怒江多雨,一到雨季,滑坡、泥石流多发,村民们窝在家中,不禁埋怨:“不让我们喝酒,那我们能干啥呀?”

  双拉村山多地少,很多村民都住在半山腰上,柴米油盐全靠人背马驮,一下雨就啥事也干不成。吓卡村民小组最为典型,只要一下雨,就得组织村民转移。这些年,王国才已经记不清组织村民转移过多少次了。他明白,村民们并非无理取闹,只有搬离大山,脱贫才有希望。

  王国才和村“两委”班子成员、驻村队员很快拿出了吓卡村民小组搬迁方案,在茶拉一组和二组建设安置点。其间经历了很多困难,终于在2018年10月,吓卡小组53户194名村民敲锣打鼓,搬进了新家。

  搬得出,还要稳得住、能致富。王国才开始谋划在山村有限的土地上实现更多产出。

  “要是赔了咋办?”面对群众发展新产业的顾虑,他就带头干,带着两名村干部试种了3亩羊肚菌。一茬下来,3个合伙人每人增收了3000元。村里90多户党员示范户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加入进来后,羊肚菌扩种到100多亩。发展魔芋也一样,他发动部分党员带头种了30亩,找到一家专业合作社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并以保护价包销。今年魔芋种植面积扩大到80亩。

  别小看这几十亩的微产业,在贫瘠的山村里,每一点努力,都生长着希望。

  这些年,双拉村通过一系列“微增长”,成功做大了草果、黄精、樱桃等产业。其中,草果是“龙头”,已经超过了1800亩;樱桃种植数量也从无到有,短短几年时间,达到了2700棵。贫困户余尚珍2017年起跟着村里种樱桃,今年又是疫情又是雨,除去损失,还卖了2000多元,她对如今的生活很满意。

  双拉村有着浓郁的怒族文化传统,王国才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产业,组织村民文艺队走出大山,赴昆明、珠海等地推介怒族乡村旅游,影响力慢慢大起来了,双拉村陆续建起了11家农家乐,村民们在家门口表演怒族歌舞就能实现增收。贫困户李向前家办的农家乐,每天来吃饭的游客都要等翻台。

  2019年,双拉村正式脱贫。这个曾经的深度贫困村,如今成了大家眼中的世外桃源。由于村里经济状况大为好转,村集体对孩子读书有补贴,再也不用担心学费问题。

  “全村目前在校大中专学生有20人。”不久前被评为云南省村(社区)“百名好支书”的王国才觉得,这是他自己最看重的一项“政绩”,也是阻断村子贫困代际传递的希望所在。

  高中毕业就辍学的王国才最近也重新拿起了书本,攻读函授大专。他告诉记者,只有掌握更多的知识,才能带着大家拥抱更美好的未来。

  “等今年战疫战贫胜利了,我就结婚!”这位32岁的村书记憧憬着那一天早点到来!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