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先锋镇苏木图村,可见一栋栋芦耳大棚整齐排列,机械不停歇、工人赶工忙,焊接、搭建、整地……这片芦耳基地要扩容了。
“南临黄河北靠山,中间是个盐碱滩”。先锋镇所在的河套灌区,已有2000多年的引黄灌溉历史。“我们村受黄河水下渗,土地盐碱化程度非常高,‘冬春白茫茫,就是不打粮’成了不少农户的心病,急需探索适应盐碱地的农作物品种。”先锋镇苏木图村党支部书记潘小忠说。
为有效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先锋镇引进内蒙古众翔农牧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打破向土地要收益的固有思维,利用乌梁素海芦苇和玉米轴芯作为培养基原料,发展芦耳吊袋栽培产业,实现从改造土地到利用空间的转变。“制作芦耳菌棒,最主要的原料就是咱们乌梁素海的芦苇秆,而废弃菌棒通过破皮发酵,还能制成有机肥,这样就实现了芦耳产业全链条一体化发展。”公司项目负责人尹望伟介绍。
12月到1月是菌棒培育期,工人忙着搅拌、上料。待到3月天气回暖,工人们就要把菌棒“请”到大棚内,芦耳才开始正常生长。“每年加工菌棒我都来,一个周期60多天能赚9000多块。”村民郭建军乐呵呵地说,利用“猫冬”时节来加工菌棒成了苏木图村村民赚外快的好方法。
如何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基地规模,带动更多村庄通过芦耳产业增收增产?2024年,先锋镇申请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项目资金1573万元,新建芦耳种植棚51栋、晾晒棚22栋,配套建设“电商+农业智慧平台”综合大厅等,绘制2025年芦耳产业新蓝图。
先锋镇党委副书记、人大主席白勇介绍,“项目建成以后预计每棚每茬的产量能达到4200斤,一年能产两茬,每年可提供200余个就业岗位,发放1800余万元务工费用。”
通讯员 冯羽菲 麻晓澎
芦耳大棚内金灿灿。乔振国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