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薄雾还没散尽,贵州省瓮安县江界河镇龙塘村老山组的山坡上已是一片忙碌。“你看这红薯,个个比拳头还大,去年这坡上还全是杂草呢。”村民王大姐扒开藤蔓,双手捧起刚挖出的红薯。
就在一年前,这片山坡还是无人问津的撂荒地。龙塘村山多地少,土地零散,不少坡地常年闲置,村民守着青山却难寻出路。“以前路难走,红薯运不完,只能眼睁睁看着烂在地里。”提起过去,村民们连连摇头。
今年3月,村“两委”干部揣着卷尺、扛着锄头,把村里的沟沟坎坎走了个遍,在老山组的山坡上发现了“宝贝”:这片闲置荒地土层深厚、光照充足,正是种植高淀粉红薯的绝佳之地。
“要让荒地变宝地。”村党支部书记杜全秀带着村“两委”干部分片包户,上门给村民算经济账、讲发展前景,打消大家“怕失败、没技术”的顾虑。村集体带头承包荒地50余亩,开启红薯试点种植。党员干部带头抡起锄头清理荒草、挥动铁锹翻整土地,镇里的农业技术人员也赶来把脉支招,选定优质高淀粉品种“商薯19号”种植。
地里的问题解决了,路又成了新难题。驻村第一书记杨天军很着急:“路不通,产业就活不了,必须把这条路修起来。”村里多次召集党员群众商议方案,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今年7月,修路的号角正式吹响。在村干部的带领下,20多名村民自发投工投劳。干群齐心,原本坑洼的土路很快变成了300多米长的水泥产业路。如今,农资车能直接开到地里送化肥、送种苗,红薯也能及时送往加工厂。
红薯产业还带动了20多户农户就近就业。“在‘家门口’干活,一天能挣100元,还不耽误照顾家里。”正在田间忙碌的李大姐擦着汗说。
杜全秀介绍,这批红薯亩产可达6000斤,预计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5万余元。下一步,村里将推出“党员联户”机制,提供种苗、技术、销售“一条龙”服务,带动更多乡亲种红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