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村级党组织要发挥火车头作用,带领乡亲们做好“海”的文章,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往无前。
2024年以来,福建省委组织部聚焦提升村主干谋划推进乡村产业振兴能力,创新开展“头雁强·产业兴”村主干特色产业培训,省级层面举办示范培训26期、覆盖上千名村主干,引领带动市、县、乡同步举办培训1600多期,累计培训村主干3.2万余人次,有效激发“头雁”领飞效应,为绘就“产业兴旺、乡村和美”的新图景注入澎湃动力。
专家解读政策、案例现场剖析、典型现身说法……一场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培训,让村主干们深入学习了班子建设的要领、产业发展的诀窍、致富带富的经验,更攒足了“甩开膀子干”的劲头。
“充电”——练就富民强村真本领
老百姓常讲,“家有千口、主事一人”。村党组织书记是村里的“领头雁”“火车头”,能否带好班子、找对路子、建好村子,对村里的发展至关重要。
培训紧密围绕村党组织书记的职责实际,在强化思想引领、筑牢“必修课”根基的同时,聚焦主责主业,精心设置抓党建促产业振兴的“专业课”。课程体系注重能力提升,将“政策课”与“经验课”深度融合,既邀请熟悉产业政策的领导干部精准解读方向,也汇聚了各领域的知名专家现场“传经送宝”,兼具宏观视野与实践指引。
“培训班内容紧凑丰富,不管是村书记关心的政策解读,还是想尝试的新项目规划,都提供了宝贵的治理经验!”福州市长乐区江田镇邦上村党支部书记潘忠财边记笔记边感慨,笔记本上工整的字迹写满了“重点”。
“专家们把咱们村想发展木耳种植的困惑全讲透了!从菌包培育到市场销售,全是‘干货’。”南平市浦城县莲塘镇桐源村党支部书记张炳华表示,“回去后马上就要推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继续扩大种植规模。”
这些来自村书记的真诚好评,源于培训背后的扎实筹备与精密组织。为确保培训实效,福建省委组织部在精准施训上深耕细作,力求课程内容与基层需求无缝对接。面向全省村主干摸底需求,聚焦文化旅游与休闲农业、农村电子商务、果蔬种植等与农村增收紧密相关的产业主题,精选一批产业基础好、带动效应强、规模较大的实训基地,从中优选出最能体现产业发展前沿和实践成果的基地作为培训地点,确保学得会、用得上。组建动态专家智库,汇聚涉农部门业务骨干及高校、科研院所专家,根据教学主题点单式匹配师资,让最优质培训资源跨越“最后一公里”直达基层。
一项项惠农政策被深入解读,一个个成功案例被生动剖析。学员们在课堂上全神贯注,思维活跃,努力摸索并找到那些能为己所用、助力家乡发展的“关键钥匙”与“振兴良方”。
“取经”——带回乡村振兴好经验
梯田层叠美景如画、文创古村游人如织……“结合梅园、夏荷、梯田等景观,运营手工咖啡、手作精酿啤酒等特色业态,在增强游客体验的同时提升村民收入。”漫步于环湖雨廊,宁德市屏南县路下乡芳院村党支部书记李何全将村庄发展的“花”样经验娓娓道来。
走进漳州市漳浦县官浔镇溪坂村,花香四溢。村民们正忙着修剪庭院里的盆景,并通过直播向网友们介绍不同品种的花卉。村党总支书记翁国兴指着刚刚建成的花卉电商示范直播园自豪地介绍:“当前,溪坂村不断培育新优花卉品种,以庭院经济为特色,借助电商平台拓宽销路。”
一个个典型村的发展案例,宛如一卷卷内容详实的操作指南。
学员们每到一个示范村,都积极地围住村党组织书记或现场工作人员请教交流。一番探讨下来,大家既增长了见闻,也解开了疑问,把新点子、新理念、新技术带回了家乡。
在厦门市同安区五显镇四林村,大家走访了集凤梨种植、蝴蝶兰育种、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学习当地盘活资源,三产融合促进农民增收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在泉州市泉港区南埔镇惠屿村,大家观摩海水养殖专业合作社,了解“支部牵头抓总、渔民入股参与、统一规范管理”模式,为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协同双赢打开视野。在三明市沙县区夏茂镇西街村,大家认真学习种业振兴“育繁推一体化”模式,直观感受科技赋能产业发展的实效。在平潭综合实验区北港村,大家与两岸青年共同交流石厝资源融入文旅发展的奋斗历程,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令人眼前一亮。
“惠屿村以海上养殖合作社为纽带,实现从‘穷村’到‘首富村’的逆袭,为我们村的发展提供了样板参照”,福州市罗源县松山镇北山村党委书记于子赤深受触动和启发,“接下来将以村里生态资源为依托,把支部建设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推动传统养殖向多元化休闲渔业转型。”
“通过现场看、老师教、大家交流,特别是听了武平县万安镇捷文村当地的老师介绍灵芝、仙草的种植过程,发现很适合我们村的发展。”泉州市南安市眉山乡太山村党支部书记叶谋城边看边拍视频,“这次回去要尝试种植林下作物,把培训所学转化为实践成果。”
“领飞”——激发共同富裕新动能
“三人行,必有我师”——古老的智慧,在培训楼的灯火通明间显得真切而鲜活。白天课堂上的思想交锋,在课后持续发酵、升温。会议室里,此起彼伏的讨论声与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交织一片。“推行村民‘文明积分’为我们提供了治理新思路”“把村里小、弱、散的经营重新整合,打响品牌,这个方法回去就能用”“依托高校课题,引进高端林下种植带动增收,太有参考价值了”……
这些源自实战的倾囊相授,让大伙全神贯注、深受触动。“分享的故事特别接地气,许多困境我们都经历过,好的做法可以直接借鉴!”莆田市城厢区东海镇西黄村党支部书记沈顺兰感慨道。
从初识到相知,从讨论学习到共谋发展。学员们搭建起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市场联动的小平台,不断拓宽着村村联建、村企合作、村校携手的发展新路径。“你有资源我来共享,你有困难我来相助”——谈笑间,合作互助的种子已悄然埋下。
长期以来,三明市永安市青水畲族乡丰田村守着千亩翠竹,却因山路崎岖、机械化水平低,丰富的资源难以高效转化为经济效益。“怎么盘活村内的竹材资源?培训中跨村联建的案例为我打开了思路。”通过培训班的平台,村党支部书记林恢笔发现仅一山之隔的上坪乡龙共村在竹山轨道运输、机械化采伐等方面经验成熟,正苦于设备利用率未能最大化。双方一拍即合,当即敲定共建机械化采伐示范区、联合对接加工企业等联建项目,有效降低了丰田村竹材运输成本,提高了龙共村竹业机械使用率,实现了竹山设备资源的优化配置。
青石板路再度响起游人的脚步声,露营基地飘来农家菜的诱人香气——南平市建瓯市通济街道东溪村,这座一度沉寂的古村落,如今焕发蓬勃生机。而数月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古建失修,荒草丛生,乡村旅游步履维艰。转机来自培训中专家“乡村治理要先聚心、再聚力,古建修复要修其形、保其魂”的一席话,点醒了村党支部书记陈志强。他立即将“场景化运营”理念付诸实践,划分功能区、配套休闲设施,并组织党员拍摄短视频积极推广。正是这股从“心”开始的行动,让古村迎来新生。
参加完培训的村党组织书记不久后都陆续传来了产业升级的喜讯:泉州市安溪县官桥镇善益村通过招商引资,86亩标准化种植大棚已然盖起,未来还将配套上千平方米的冷链仓储与初加工中心;在莆田市秀屿区湄洲镇下山村,沉睡的闲置资源被盘活,37个旅游摊位投入运营,带动40多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在龙岩市新罗区江山镇双车村,村党支部牵头成立的合作社,统一了温泉民宿的建设标准和管理模式,成为当地靓丽的旅游名片,节假日常常需要提前一个月预订……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培训搭平台,全省已有2953个村与村之间结成发展对子,2400个村与2200家企业、高校建立了共建合作关系,多方力量正携手共画乡村振兴的“同心圆”。
广袤乡野奏强音,村强民富产业兴。八闽大地上,党的“组织力”源源不断转化为推动产业振兴的“生产力”,一幅乡村振兴和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