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海迪(右)为村民送春联。(东营市委组织部供图)
两年前,我提着行李第一次踏进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刁口乡渔民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这里没有城市的繁华,只有一望无际的盐碱滩、咸涩的海风,还有那片在贫瘠土地上倔强生长的碱蓬。两年时光如潮水涨落,我也像一株碱蓬,把根扎进这片土地,在风浪中学习站立,在攻坚克难中尝试“开花”,慢慢读懂了基层工作的真谛。
渔民村靠海,但海带来的不只是富饶,更是盐碱、风暴潮和“靠天吃饭”的无奈。村账上最初只有几万元,地里白茫茫一片,庄稼种不活,年轻人往外走。可每次看到滩涂上的碱蓬,我总觉得有股劲——它们能在盐碱地里活下来,还能连成一片耀眼的“红毯”,我们为啥不能让这片土地“生金”?
为了盘活闲置盐碱地,我们一头扎进土地里做文章。先是一次次跑部门、对接光伏企业,带着技术人员测地块、算收益,终于在渔民村的荒地上立起了整齐的光伏板,每年能给村集体带来稳定收入。后来又考虑到村里地块零散,挨家挨户征求意见,把碎片化的土地打包整合对外承包,既省心又拓宽了增收渠道。2023年村集体收入达10万元,2024年村集体收入达到了20万元。村里有了稳定进账,我们先用来修了村里的排水沟、补了路灯,看着村民走在亮堂的路上笑着说“日子有盼头”,我才明白碱蓬“扎根就不挪窝”的坚持,原来就是干事的底气。
刚入职时,我用一周时间走遍全村78户,手绘了一张《渔民村村情要素图》,上面标注了“张大爷家危房漏雨”“村西头垃圾死角”等。32条诉求中,除了让土地“生金”,村民的生活小事更不能等。我们争取到8万元资金,带着党员服务队清垃圾、填坑洼,帮3户村民翻新了危房。
后来,我牵头组建了“柽柳”志愿服务队,希望像碱蓬“抱团抗风”那样,把党员和村里年轻人凝聚起来。第一次组织义诊,我们提前联系乡卫生院的医生,挨家挨户通知行动不便的老人,帮他们量血压、记用药清单;过年时给老人们拍照片,帮老人理好衣领、扶着他们坐下,快门按下时满是欢声笑语;周末陪留守儿童写作业,写完了就带他们去看碱蓬,讲碱蓬如何在风里扎得更稳,孩子们眼里的光,比滩涂的红更暖。到现在,志愿服务队已经开展了30多次活动,覆盖了全村每户人家,我越来越明白,基层工作没有“选择题”,村民的急难愁盼,就是必须答好的“必答题”。
这两年,我跟着村干部学了不少“真本事”,从用“农家话”讲政策,到跟着跑项目、签合同;从帮村民写申请,到协调解决土地承包纠纷。曾经“开口怕说错”的我,如今能在村民大会上讲清楚光伏项目的好处;曾经“办事怕踩错步”的我,如今能牵头梳理村里的民生诉求,一条一条跟进解决。基层就像这片盐碱地,困难就是“海风”,只有不怕难、敢担当,才能像碱蓬一样,在历练中长出“抗风”的底气。无论海风多猛, 滩涂上的碱蓬始终钉在原地,把根扎得更牢。
两年的基层服务期结束,回首在渔民村的日日夜夜,我深切体会到“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的深刻含义。盐碱滩上的碱蓬,在艰苦环境中扎根生长、连片成红;而我在这片土地上的锻炼成长,也正如碱蓬一般,在攻坚克难中锤炼了意志,在服务群众中坚定了初心。 赵海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