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共成长丨带着走 跟着学 放手干
2025-09-12 07:50: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王育敏(左)和李昕朗(右)在展示土特产。(保安村村委会供图)

  师:王育敏

  广西崇左市江州区江州镇保安村党总支书记

  徒:李昕朗

  广西崇左市江州区江州镇保安村党总支书记助理

  徒弟谈收获

  “担子”压出来的成长

  2023年11月,我来到广西崇左市江州区江州镇保安村担任村党总支书记助理。这两年来,我最想感谢的人是我的师父,村党总支书记王育敏。他在保安村扎根了整整19年。

  还记得刚到村时,他交给我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去村里的酸菜厂,为来调研的团队做讲解。我担心讲不好,给村里丢脸。他安慰我:“不怕,谁都有第一回,你认真准备,卡住了还有我。”这句话让我安了心。

  我一有空就往厂里跑,一遍遍问老师父腌制工艺,记数据、背流程,还有酸菜厂背后的故事。我撰写了讲解词,每晚睡前还反复背几次,梦里都是酸菜。正式讲解那天,我开头有点紧张,但越讲越顺,把酸菜从选菜、清洗、发酵到包装的整个过程,以及它怎样带动村民增收,都讲清楚了。我收获了大家的掌声,还有不少人抢着购买。我从这件事中懂得,基层工作,不是等你什么都学会了再干,而是边干边学,给自己压“担子”才能成长。

  “坐在办公室里都是问题,走进田间地头都是办法”这句话,王书记也常跟我说,并带我实践。我跟着他走遍了全村14个屯、895户人家,写满了3大本笔记。我一条条记下每家每户的困难,也记下了外面的好经验。记得有两户人家为甘蔗地地界吵了好几次,调解几次都没成功。王书记没急着判断对错,而是带我去他们家里,坐门槛上听他们“倒苦水”。原来两家矛盾不光是界线的事,还夹着旧怨。后来,王书记找来老地契,又请村里的老人一起出面,带着两家人到地里,现场拿锄头重新划出两家都认可的界线。他对我说:“脚下踩得实,事情就说得清。”

  这件事后,我提出了在村里建“邻里和睦驿站”。我们组织老党员、退休教师、法律明白人和有威望的乡村能人,成立了一支“和事佬”调解队,每周固定开放调解室,听诉求、聊症结、解疙瘩。还联动镇司法所开通了“法律咨询直通车”,提供专业支持。如今村里小矛盾不出屯、大纠纷不出村,人心也更齐了。

  除了调解,我还一直琢磨着怎么帮村民增收。有一次,我听说隔壁村种指天椒找到了“致富路”,就鼓起勇气向王书记建议:“我们的酸菜也挺有名,能不能推进展销中心、超市甚至单位食堂?”他采纳了这个建议,并带我跑市场、找企业、问专家。我们最终决定尝试订单农业,让“保安酸菜”走进了超市、学校和单位的食堂。我跟着动员农户、搞培训、跑运输,还试着拍视频宣传。慢慢地,连外地都有人来找我们订货。

  去年,王书记鼓励我和驻村第一书记牵头办酸菜文化节,把老手艺和乡村旅游结合起来。我们准备节目、组织展览,还发动村民一起参与。叫豆屯党支部书记带头拍起了“酸菜诞生”短视频,一些美食博主也来体验古法腌制全流程。酸菜文化节那天,村里特别热闹,村里的妇女们组队登台表演,年轻人现场直播带货。王书记欣慰地说,“这下是真的闯出新路子了。”

  回过头看,我刚来时还是个只会记笔记的大学生,现在却成了能调解、能推广、能办节的村里人。这一切,是因为王书记愿意放手让我试、陪我做。他总说:“路子是人走出来的。你不试,就永远不知道能走多远。”这句话,我会一直记得。李昕朗

  师父有话说

  “放手”才能成就新人

  当初听说要派选调生来,我是又喜又忧。喜的是,村里终于要添新力量了,年轻人敢创新、有想法,能给这片土地带来新希望;忧的是,村里不比城里,怕她吃不了农村的苦,待不长。

  小李来的第一天,我就注意到她眼里有光,是想干事、不怕难的光。她不娇气,问什么都能接得上话,走访、写材料、劝农户,样样都肯跟着学。我带她没什么诀窍,就是“带着走、放手干”。我知道,年轻人不缺理论,缺的是地气;不缺热情,缺的是方法。我跟她说:“农村工作,不是书本课,是大地课。你得踩实了土、认准了人,心里才有谱。”

  我交给小李的第一个任务,是去酸菜厂做讲解。她说心里没底,我告诉她:“不怕,你尽管准备,有我在。”后来她真就一遍遍跑工厂、问老师傅、背流程、练讲解,那股认真劲儿,让我打心底觉得:这年轻人,靠谱。

  小李最让我欣赏的,是她愿意到群众中去学、到实践里悟的那份踏实。她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记满了各家各户的困难、外地的成功经验,还有她自己的一条条解决思路。从一开始只是安静地听,到后来能敏锐地捕捉村民的言外之意,甚至能从一句抱怨中梳理出可以着手改进的具体事项。她的成长,我都看在眼里。

  她提出想推广酸菜、创办文化节,这些点子我都支持她去尝试。并不是因为我确定一定能成,而是我觉得:年轻人敢想,我们就得给机会。看着她一步步把想法变成现实,我真是打心底里高兴。

  不久前,她笑着跑来跟我说:“王叔,庞姐家今年的酸菜,我们帮她多卖了2000多斤。上周她还要喊我去她家吃饭。”她已经完全融入村庄和村民中了。

  别人都说是我带出了她,其实她也改变了我。她让我看到,乡村振兴不能光靠“老黄牛”的苦干,还要有年轻人的巧干;不能只有土经验,还要有新视野。王育敏

  本报记者 尹丹丹 整理

责编: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