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茧满架织就振兴“新丝路”
2025-07-17 16:57: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作者:本报记者 车婧 通讯员 于双飞 吕扬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这个网格叫‘蔟’,是供蚕宝宝攀爬结茧的‘小窝’。每只蚕都会找到自己的位置,安心吐丝成茧,这叫‘上山’。”7月2日,在河北省承德市双滦区滦河镇西南营村村委会的专用蚕房内,记者看到一颗颗银白色的蚕茧,饱满圆润,挂满蔟架。一旁,村干部正带领工人们紧张有序地剥离蚕茧。

  西南营村包村干部胡迪望着满架雪亮的蚕茧,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们是去年才开始试养,规模还不大,目前村里正有序扩大规模,这次养了约3万只蚕,分养在80个蚕匾里。经过精心照料,如今它们已全部‘上山’结茧。采收蚕茧要确保洁净无污染,为下一步分类养殖蚕蛾做准备。”

  25天的辛苦付出换来了喜人的回报,西南营村培育的这批全雄蚕,不仅质量上乘,产量也十分可观:平均每张蚕纸产出雄蚕蛾13公斤、蚕茧9公斤、蚕砂25公斤,带来2万余元收入。“前几天,承德医学院桑蚕研究所来考察,对我们的茧子赞不绝口。”胡迪补充道,“北京药业公司高价收购,也正是看中了产品价值。”

  两年来,西南营村抢抓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遇,布局蚕桑中医药与生物医药产业,通过建立“先订单后生产”的良性模式,探索出一条“科技赋能、全链协同、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新丝路”。全村还依托承德“华北丝绸之乡”的历史底蕴,采取“村集体先行、全民参与、村院企联动”的模式,引入承德医学院蚕业研究所技术资源,推动传统蚕桑与中医药深度融合,打造高附加值产业闭环。

  “我们规划先由村委会负责试养和技术员培养。未来扩大规模后,村‘两委’成员将作为技术骨干,带动全体村民共同致富。”西南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林进一步解释道,“一年大约可以养6到8批蚕。看到如此好的‘钱景’,下一批我们计划增养10张雄蚕。”他对村里的产业发展充满信心,“仅养蚕收益就十分可观,我们还有长果桑产业,鲜果采摘价可达每斤150元,单棵树年产值近万元,这都是村民们的‘绿色银行’啊!未来,我们还计划种植桑黄等高价值产品。”

  “收益是真不错,但目前人手有点少,主要以我们村‘两委’干部为主,下步准备聘临时用工。我现在也成了半个养蚕专家啦,可以指导村民养蚕!”村“两委”干部张兴玉一边熟练地处理蚕茧,一边笑着告诉记者,“这段时间,我们像照顾孩子一样耐心地照顾蚕宝宝,每天清晨5点就开始工作了。我们严格把控每一个环节的质量:铺撒桑叶、清理蚕砂、剔除病叶坏叶……就是为了确保‘蚕宝宝’吃得白白胖胖。”

  目前,滦河镇已建成宫后村桑蚕科技示范基地和西南营村药用桑蚕科研实验基地,种植冀桑、龙桑等80余品种桑树2.6万棵,年养蚕规模达50万头以上,产出蚕砂、雄蚕蛾等中药材超20吨。

  为突破产业瓶颈,镇里还构建了“科研+项目+市场”三位一体战略目标,与承德、四川、新疆蚕业研究所及中国农科院合作建立省级产业发展中心,攻关人工饲料养蚕等产业化技术难题;联合承德医学院申报国家级药用桑蚕炮制规范,抢占行业标准制高点;同时,积极争取328万元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建成秋色农业科技园区等5个项目,引入西南营蚕茧茶有限公司,实施东园子村标准化养殖车间等4个新项目,培育电商直播、食品加工等多元业态。

  滦河镇党委书记于海龙表示:“中医药和生物医药是朝阳产业。我们将通过‘政企联合、村企互补、社院联动’模式,着力打造集种植、养殖、研发、加工、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力争到2030年实现药用桑蚕年产量突破70万张,带动全镇乃至全区人均收入增长30%以上。”

  从桑田沃野到科研实验室,从莹白蚕茧到中药材,滦河镇正在奋力书写一条生机勃勃的“新丝路”,开启发财致富的新“桑”机。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