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台下听得昏昏欲睡。”这曾是农村党员教育培训中常见的尴尬场景。如何让课程真正对得上农村党员“胃口”、贴得紧乡村实际?贵州省瓮安县着力破解这一难题,摒弃“大锅饭”式教学,精心制作“党味”“农味”“鲜味”课程体系,推动党员教育实现从“可听”到“爱听”再到“管用”的转变。
精准问需,“党味”更浓
“能进党校学习非常开心,但我们当了一辈子的农民,很多理论确实听不懂啊。”“是啊!感觉这些理论离我们太远了,不太用得上”……在去年5月的基层党员轮训班的一次交流研讨中,党员们你一言我一语道出心声。
如何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接地气的大白话?瓮安县充分利用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常态化培训研讨等载体,在理论学习之余结合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组织开放式讨论,把党章党规要求融入到“村里修路占了自家一点地,党员该不该带头”等具体情境中,把“高质量发展”转化为“既要速度,更要成绩”的通俗表达。
县委组织部联合县委党校开展专题调研、列席旁听,在交流讨论中收集农村党员对培训形式、内容、师资等方面的意见建议,系统梳理形成需求清单,明确将“理论政策白话讲”“身边榜样故事”“种养实操技术”等列为重点方向,为后续课程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深耕课程,“农味”更足
找准了“病根”,还需“对症开方”。瓮安县聚焦农村党员“学不深、听不懂、用不上”等问题,着力在“学什么、怎么学”上求突破。
“榜样讲党课,党课讲榜样”成了课程创新的思路。瓮安县着力盘活本土人才库,让优秀党员从“听讲者”变为“授课者”。县委组织部组织各乡镇(街道)对党员进行摸排,全面梳理在政策理解、种养技术、矛盾调解、电商销售等方面有专长的“土专家”“田秀才”,建强本土师资库。同时,联合农业农村部门,对乡土人才、技能人才中的党员进行细致摸排,严把政治关、能力关,确保师资队伍政治过硬、本领过硬。
“作为一名党员,我能做的就是努力为家乡建设尽一份力......”返乡创业党员周贵权的朴实讲述赢得了阵阵掌声。瓮安县依托师资库基础,紧扣“榜样怎么做+学员学什么”主线,深入挖掘一批身边榜样党员的鲜活事迹,精心打造“面对面讲党课”互动课程。
课堂上,党校老师与党员榜样展开对话,推动课堂氛围渐入佳境。党员榜样结合自身经历,用接地气的语言讲述“我做了什么”“遇到什么困难”“怎样解决问题”,不讲空话套话。截至目前,已开发了6门“面对面讲党课”,培训400余人次。
延伸课堂,“鲜味”更显
瓮安县还将党员教育课堂向田间地头延伸,做实“农味”课堂后半篇文章。
常态化开展的农技下乡活动成为延伸课堂的载体。结合农时季节与产业特色,组织农技专家、科技特派员、致富带头人等深入各乡镇的产业基地、合作社和种植养殖示范点,将固定课堂变为流动课堂。
在岚关乡玉米种植基地,专家现场指导,介绍如何让70余亩荒地变成亩产1000余斤的“金土地”。在平定营镇脆糖李种植基地,党员致富能手手持大喇叭,102名党员边走边听种植技术经验……今年来,累计开展此类“农味”课堂30余次,500余名党员在熟悉的生产场景中系统掌握了现代农业技术要点。
为持续提升培训实效,瓮安县通过课后座谈、随机访谈、线上问卷等方式,广泛收集党员对课程形式和内容的评价建议。今年以来,已发放问卷400余份,开展座谈访谈30余次,并据此动态调整教学计划、优化师资配置、创新表现形式,确保“农味”大餐紧跟需求、常做常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