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企业家精神赋能乡村产业振兴
2025-11-21 07:47: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作者:朱明轩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乡村振兴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指出,要“坚持产量产能、生产生态、增产增收一起抓,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而积极投身现代化大农业的广大企业家,要“弘扬企业家精神,在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持续为乡村产业振兴赋能。

  以爱党爱国厚植乡村产业发展的蓬勃沃土

  中国共产党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爱党爱国是企业家精神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灵魂所在。

  要站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发展乡村产业。乡村产业振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企业家投身乡村产业发展就是爱党爱国的时代体现。比如,中天科技集团董事长薛济萍,投资50亿元在如东建设“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综合示范区,带动2000余名渔民转型为产业工人,更探索出新能源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这是张謇“实业救国”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

  要与党和国家同心同德汇聚起乡村产业振兴的蓬勃力量。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也是企业家们的光荣使命,需要一位又一位、一代又一代企业家立足乡村特色,因地制宜持续发展乡村新质生产力。数据显示,江苏省推动的“万企兴万村”行动中,绝大多数企业负责人都凸显出深厚的乡土情结,积极投身到乡村产业振兴的滚滚洪流。

  以勇于创新激活乡村产业振兴的变革动能

  勇于创新是企业家精神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核心特质。企业作为市场主体,需要时刻保持创新竞争的意识。企业家投身乡村产业振兴,同样需要创新思维。

  要创新推广网络智能数字化。当前,农业大数据应用、数字化销售、数字化传播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助力乡村发展出一个又一个产业风口。时刻保持创新意识、变革思维,是企业家推动乡村产业创新发展的基本盘。常州“一号农场”的企业家姜方俊,运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农产品溯源系统,实现优质优价,带动3000多农户年均增收5万元,创新正成为乡村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

  要注重乡村特色产业技术应用。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企业的持续的研发投入。持续开展乡村产业科技创新性研发,是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路径。比如,比如,睢宁县沙集电商创始人孙寒,通过“互联网+传统木艺”的模式创新,带动形成年交易额超150亿元的家具产业集群。

  以诚信守法筑牢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根基

  诚信守法是企业家精神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基本保障。诚信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足的核心基石‌,对赢得客户忠诚度,降低交易成本,塑造品牌形象,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诚实守信能够维护乡村产业发展良好氛围。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淳朴乡风乡俗的重要内容,也是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必要条件。企业家以诚信发展乡村产业,既是守护弘扬了中华传统美德,也营造了一个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赢得了乡村口碑和企业形象。比如,南京卫岗乳业董事长白元龙推行“透明工厂”计划,产品抽检合格率连续8年保持100%。江苏省市场监管局数据显示,参与乡村振兴的企业信用评级优良率达91%。

  守法经营能够确保乡村产业品质。诚信是道德层面的自我约束,那么标准章程就是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他律”底线保障,能够堵塞企业“自律”的漏洞。守法经营不仅塑造了企业形象,更是对农民和消费者权益的根本保障。比如,苏州食行生鲜创始人张洪良,建立218项农产品标准体系,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流程品控,连续多年保持零质量事故记录。

  以社会责任构建乡村产业振兴的共享价值

  社会责任是企业家精神在乡村产业振兴中必备的时代展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追求利润,也应该在助力乡村产业发展中展现更大的社会当担。

  要鼓励企业力所能及回馈乡村公益事业。企业获得的利润,是企业创新发展的结果,也是企业家智慧的回报,但其本质是社会财富的市场化流动。而党的政策、国家的支持、社会的包容,是每个企业稳定的收益保障。因此,弘扬企业家精神,就是要用系统观念看待企业与国家、企业与乡村之间的关系,在企业发展中不忘社会责任,反哺乡村。比如,亨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崔根良,主动将企业当地利润的15%反哺村集体,建设老年食堂、儿童之家等民生设施。

  要强化乡村产业的利益共享机制。对于企业来讲,在乡村产业的发展中壮大,在壮大基础上与乡村互利共赢,这才是乡村产业振兴所需要的可持续发展利益共享“造血”机制。比如,维维集团在徐州推行"大豆银行"模式,免费提供种子和技术指导,带动10万农户种植高蛋白大豆。这种“利益共享”机制,实现了企业发展和乡村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体现出社会责任与商业价值的有机统一。

  以国际视野开辟乡村产业振兴的全球赛道

  全球视野是新时代乡村产业提质升级的必然要求。企业作为全球大市场的主体,要走出中国的乡村看全球产业,以全球视野来提升企业,有利于形成乡村产业发展的硬核竞争力。

  要做好技术引进与产品出口的内外互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逐渐走向了全球。在乡村产业振兴中,要充分发挥企业的平台作用,加强先进技术的引进,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扬长避短不断开辟从技术引进到产品出口的新赛道。比如,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根据全球研判,主动引进荷兰的独特温室技术,通过技术创新,在盐城打造的“光伏+农业”基地,生产的产品出口36个国家。

  要强化对接国外产业模式的学习借鉴。广大的中国涉农企业家,普遍在传统经验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乡村产业经营模式和文化。但同时,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大格局,客观上要求乡村产业要积极学习借鉴国外的发展模式,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比如,红豆集团就将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区建设经验移植到无锡乡村,培育出20余家外向型农业企业,有效打破了乡村产业发展的时空局限。(朱明轩,江苏苏州干部学院副教授,苏州市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编: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