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达茂旗女子护边队集合巡边。 周妍 摄
内蒙古自治区是祖国的“北大门”,拥有漫长的边境线和面积广大的边境管理区,肩负着维护祖国北疆安全稳定的重大政治责任。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一以贯之深入推进“边民富、边关美、边陲睦、边防固、边境安”的新时代“五边行动”,扎实推进边境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引领感召北疆儿女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思想筑边固根基
满洲里市新开河镇二卡社区是中俄边境线上的一个涉农社区。“社区成立20年了,从老奶奶老大爷摸黑码麻将到人人有活干有盼头,大家的日子是越过越好。我和社区都是沐浴着党的恩情成长起来的。”社区党支部书记胡亚军有感而发。
社区紧抓思想教育工作,创新设置了家庭微课堂、网络云课堂、小红船课堂等模式。今年7月,二卡社区把主题党日活动定在中俄71号界碑附近,在“小红船”上举行,全体党员重温入党誓词,齐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当时有几位游客也举起右拳,大声跟读,高声歌唱,我眼眶一下子就红了。”胡亚军难忘此情此景。
一个基层党组织就是一个堡垒。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领群众致富、维护社会稳定、守卫边疆领土、开展反分裂斗争等方面,每个基层党组织责无旁贷。
“我们每年轮训一次边境地区党员干部,近3年培训5万多人次。”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组织二处相关负责同志介绍,各级党组织大力宣传党的声音,算清讲明发展账、惠民账,引领感召党员群众永远跟党走。
来到达茂旗满都拉镇巴音哈拉嘎查牧民阿迪雅家,记者看到客厅墙上贴着一张“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一卡通’”明白纸,记录了10年间阿迪雅家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发放情况。“这张明白纸,包括草原生态保护补助、边境居民生活补助、冬季取暖补助等若干项,家家户户都有,让牧民把党的好政策都记在心里。”达茂旗委组织部副部长张强说。
阿迪雅袒露心声,这5年来,广电网入了户,净水器也接好了,土路变成了水泥路,拉牛羊的车来去通畅。“我是护边员,只要我还能动弹,就要把巡边一天天走下去。”阿迪雅说。
这不是阿迪雅一个人的感受,而是边境群众的共同心声。这些年,抵边地区用电需求进一步满足,网络覆盖面扩大,边境公路建成4.5万公里。基础设施完善后,群众更能安居乐业。
在陈巴尔虎旗西乌珠尔苏木萨如拉塔拉嘎查,党员中心户布仁巴雅尔的公司,五星红旗高高飘扬。每天举行升旗仪式,是他雷打不动的仪式感。“这几年被换下来的旧国旗,我都收起来,一共有70多面。”布仁巴雅尔指向一个玻璃展柜,国旗整整齐齐地码放着。
国与家,牵动着边境儿女的心。布仁巴雅尔公司所在地,原本有一个9万平方米的矿坑,这几年他掏了近100万元,找车、雇人,将矿坑填平覆绿。“我是党员,也是草原儿女,没有谁要求我这么做,我就是打心底里想这么做。”
组织固边保稳定
10月20日,达茂旗满都拉边境派出所民警和女子护边队,在中蒙边境线例行踏查巡边。队伍最前头擎着的五星红旗,在蓝天映衬下,分外美丽。
满都拉镇小卖部店主杨晓兰和额尔登敖包嘎查党支部书记那顺高娃,都是达茂旗女子护边队队员,住在附近。边境的和平安宁,护边员功不可没。“她们是边境线上的眼睛和耳朵。”民警鲍雨朦说。
9月的一天,那顺高娃在边境地区发现一名男子违规使用无人机,立即向组织反映。自2018年加入护边员队伍以来,她一直保持全勤记录。
“车进不去的地方,我们骑马能到。”“马背护边队”队长佟建忠说。在乌拉特中旗,川井边境派出所成立了“马背护边队”。这支由嘎查党组织书记、党员、退役军人和牧民组成的17人队伍,成立以来已累计巡逻2000多公里。
前段时间发生山洪,一家企业的皮卡车在山沟被淹,被困人员只能站在车顶等待救援。“马背护边队”凭借进出灵活的优势,协助警方找到并成功解救被困人员。
在内蒙古,军管线、警管面、护边员管点,边境地区三级联防体系,筑成了铜墙铁壁。为了优化互联互融,边境地区还推动边境管理部门、边境管理支队、边境管理大队、边境派出所主要负责人进入当地领导班子挂职。
10月22日中午,陈巴尔虎旗东乌珠尔苏木海拉图嘎查牧民巴乙拉图赶羊回来,在院子里等候的苏木边境派出所副所长张胡其图,一口一个“哥”地喊着。“警民一家亲,我们好多事还得靠着哥呢。”张胡其图乐呵呵的,他还是海拉图嘎查的党支部副书记,和村民们都很熟悉。
东乌珠尔苏木面积1980平方公里。“派出所离这里比较远,边境线上的情况,其实牧民老大哥常常比我们先知道。”张胡其图说,这支30人的护边员队伍,发挥着不小的作用。
巴乙拉图家往北就是额尔古纳河,他家是离中俄边境线最近的牧户之一。世世代代在边境放牧,护边意识早已流淌在他的血液里。“我们护边员做的贡献微不足道,很感谢组织认可我们。”巴乙拉图说,“最近的工作重点是草原防火。邻国边境村烧荒,风向一变,火就容易烧到我们这里来。住在边疆,时时刻刻要多留心,民警给我们培训的时候说了,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嘴。”
人人是哨兵、家家是哨所、村村是堡垒,党员群众共同守卫祖国边疆的自觉,让人动容。
富民兴边赢民心
“来,尝一块我们的风干羊肉。”达茂旗巴音花镇白音查干嘎查党支部书记阿拉腾松布尔,邀请记者试吃,他介绍,这是两个嘎查联手打造的新产品。
白音查干嘎查和乌兰宝力格嘎查同为抵边嘎查,前者拥有广袤优质牧场,出栏肉牛、肉羊数量稳定,后者则有多年风干肉制作经验,两个嘎查都想提升产业,但单打独斗难有出路。
“自治区始终把发展壮大嘎查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发展边境地区经济、维护边疆安宁、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特别是143个抵边嘎查村实现了中央、自治区集体经济扶持项目全覆盖。”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组织二处相关负责同志说。
真是“瞌睡碰到了枕头”。白音查干和乌兰宝力格两个嘎查利用集体经济扶持项目资金,在巴音敖包苏木投建了风干肉制作工厂,今年1月刚刚投产,目前销售额16万元,虽不多,但鼓舞人心。
“两个嘎查优势互补,实现了一产向二产的延伸。”巴音花镇党委副书记潘治华,在制作工厂里演示着清洗、速冻、冻干等流程,他说,“有了标准化工厂,一年四季都能出干肉了,还能进超市、上电商。”
白音查干嘎查和乌兰宝力格嘎查飞地抱团的发展模式,是边境旗县嘎查壮大集体经济的有益探索。为促使富民兴边有实效,内蒙古还推动书记领办项目,建立合作社419家、家庭农牧场2049个,培育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带头人1.3万名,农牧文旅融合发展的含绿量、含金量越来越高。
新巴尔虎右旗克尔伦苏木其其格乐嘎查位于草原腹地,党支部书记石广德不仅自己是养殖能手,还带领牧民拓展了多种增收渠道。
“多亏了我们书记,不然咱这两年哪能接到这么多的打草单子。”牧民六斤是打草能手,每年八九月,他开着自家的打草机给周边苏木乡镇打草。前几年生意好做,但是这两年周边的打草机多了起来,僧多粥少,业务量提不上去。
幸好,在其其格乐嘎查党支部引领下,成立社会化服务合作社,组建了打草团队。“我们打草价格比市场价每亩低1块钱,但是有嘎查背书,有石书记帮我们联络,收入不减反增。”六斤说,3年前他一年能打个八九万亩的草,今年雨水少、草不茂,竟然也打了11万亩。
“去年,我们合作社总产值150万元,今年预计能达300万元。”石广德说,把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组织起来,提供社会化服务,服务链上的维修工、搂草工都能挣着钱。除了打草团队,合作社还成立了牛羊运输团队、饲草运输团队。“多了一份收入,大家伙觉得这日子真是越过越有奔头。”
本报记者 周妍 通讯员 王朋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