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基工程赋能乡村振兴——贵州省贵阳市聚力抓好“三支队伍”建设
2022-04-01 09:07: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符爱波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贵州省贵阳市把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夯基工程,聚力抓好乡镇党委书记、村党组织书记和第一书记“三支队伍”建设,努力为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压实乡镇党委书记“第一责任”

  “责任压实,目标明确,我们镇党委必须勇挑责任重担,以坚决迅速有力的行动进行落实。”修文县谷堡镇党委书记陈万兵说,通过明确各班子成员职责分工,班子成员定点联系1—2个党支部,打造“筑固工程”党建示范点5个,实现15个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达标率为100%。

  乡镇党委书记切实担起责来,全镇党员干部共同努力,谷堡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速,辖区内经营性收入达20万元及以上村有4个,占比40%。其中,平滩村荣获“全国特色产业亿元村”。

  贵阳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市从做好统筹谋划、加强组织建设、建强村“两委”班子、优化党员队伍、壮大集体经济、夯实基础保障6个方面入手,压紧压实乡镇党委书记责任。强化考核问效,明确乡镇党委书记带头包保集体经济薄弱村,并将包保村的集体经济发展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2021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村均总收入为190.5万元,村均经营性收入为24.6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有102个。

  激活村党组织书记“头雁效应”

  “没想到这辈子还能当上股东,领上‘年终奖’!多亏于支书当时劝我把地流转给村集体合作社,不然只能眼巴巴看别人分钱咯!”刚领到分红资金的村民林国珍如此感慨。

  “于支书”是开阳县禾丰乡田冲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于铭,他当过兵、进过车间、创过业,是乡亲们口中的“兵支书”。

  “发展产业是撬动乡亲们致富的‘硬杠杆’。”于铭带领村“两委”干部走上了以猕猴桃为主导的产业发展路子,并尝试“借地反领”模式,以村集体合作社为经营主体,先把群众的土地“借”来,待产业落地实施后,再让群众把已建好的果园“领”回进行后期管护,根据收益按比例进行分红。村“两委”帮助算清“分配账”后,70余户群众主动参与进来,从以往的“靠边看”转向“主动干”。

  为充分激活党组织书记“头雁效应”,贵阳市以开展村“两委”换届工作为契机,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突出“治穷”选能人、扭住“治乱”选硬人、着眼“振兴”选贤人,采取民主测评、个别谈话、座谈交流等方式,选拔996名在疫情防控、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当选为村党组织书记。采取集中学习、现场观摩等方式,对新履职村干部开展全覆盖能力培训。同步提高村办公经费和村干部报酬,将村干部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

  打造驻村第一书记“红色引擎”

  公路两侧长满绿油油的蔬菜,“红星小屋”书声朗朗……短短10个月,红星村旧貌换新颜,因为这里来了一位“靠谱”书记——黄汉铖。

  2021年5月,黄汉铖被贵阳市财政局下派到修文县景阳街道红星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到村后,他主动与党员交心谈心,与乡亲们摆龙门阵,面对面了解大家的所想所盼,组建志愿者服务队定期进行卫生打扫、垃圾清运,整治村庄环境。

  让村民腰包鼓起来,是黄汉铖最大的心愿。结合红星村农业资源优势,他与村“两委”干部商量,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牵头流转35亩土地,投入22万元,带领群众种植小黄姜。功夫不负苦心人,当年小黄姜收益30万元,直接解决40余名村民“打临工”。老百姓竖起大拇指:这位新书记“靠谱”!

  按照“有序衔接、平稳过渡”原则,贵阳市组建了280个驻村工作组,选派882名干部到81个原建档立卡贫困村、6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158个乡村振兴重点村、27个党组织软弱涣散村、3个红色试点村开展驻村帮扶。研究制定第一书记管理办法,落实驻村生活补助、意外伤害保险、健康体检等待遇保障政策,严格督导指导帮扶工作,乡村振兴一线形成了较真碰硬、苦干实干、狠抓落实的干事氛围。截至目前,全市驻村第一书记帮助组建合作社142个,引进企业86家;帮助完善村规民约235份,化解矛盾纠纷2132起;帮助办理实事2759件,争取项目487个,协调资金9195.2万元。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