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六盘水市天生桥村发展乡村旅游的调研及思考
2021-07-26 16:21: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作者:贵州六盘水市钟山区金盆乡天生桥村主任助理 孙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为了解天生桥乡村旅游工作开展情况、取得的成效和遇到的难题,我通过召开座谈会、入户访问与实地查看等方式,对六盘水市天生桥村旅游发展进行调研。

  一、天生桥村基本情况

  天生桥村位于金盆乡政府北面,东与纳雍县接壤,北抵赫章县。全村总面积18.64平方公里,耕地11500亩,林地16381亩,森林覆盖率达57.9%,平均海拔2000米,年平均气温12℃左右,喀斯特地形。全村辖21个村民小组1051户5051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4691人,占总人口的92.87%。全村劳动力人口2707人,其中在村从事零售、商业、餐饮的人数为102人。天生桥村原是省级深度贫困村,通过实施旅游扶贫、就业扶持、特色产业扶持和政策救助等措施,于2019年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天生桥景区位于六盘水市天生桥村,距六盘水市中心城区76公里,桥面跨度60米,宽35米,厚度15米,垂直高度135米,有“天下第一桥”的美誉,集“雄、奇、秀、险”于一体。据中外岩溶地质学家考证,六盘水市天生桥属于世界上最高公路天生桥。从旅游资源特色和发展方向看:天生桥村依托其特有的喀斯特岩溶景观,浓厚的地方民族风情等,适合开发生态观光、休闲娱乐和民俗体验等乡村旅游。

  二、做法和成绩

  天生桥村通过挖掘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等,把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作为基本路径,探索有地方特色的做法,取得显著成效。全村基础设施、环境民风、产业结构得到极大提升,天生桥景区品牌效应逐渐显现,人均农民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长,从2016年5320元增加到2020年的9231元。

  (一)找准发展定位,编制旅游规划。根据贵州省旅游资源大普查结果,金盆乡天生桥景区属于5级旅游资源,本着“既要打造金山银山,又要保护绿水青山”的原则,为做好功能分类、优化产业布局,由钟山区政府牵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配合,综合考虑天生桥旅游资源的独特优势等,邀请知名专家启动天生桥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的规划编制工作,明确提出开发“九桥一谷三十六景”,深入挖掘苗族文化,建设天生桥、峡谷风光、洞穴奇观、云中苗寨等自然景观,同时在村庄发展种果养禽、种草养畜等农业产业,与旅游业互相呼应、互为补充。市投资促进局根据《钟山区金盆天生桥旅游区建设规划》,及时开展项目策划包装工作,统筹纳入市级重点招商推介项目清单并开展招商引资。

  (二)强化服务意识,完善基础设施。在各级政府的关怀和帮助下,天生桥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一方面,做好上级项目的协调服务。配合实施通组路、大连援建幼儿园、卫生室等建设工程,提升改善群众出行、就学、就医质量。完成硬化“组组通”8条19.6公里、串户路硬化456户17.6公里、庭院硬化406户11688平方米,安装路灯216盏。另一方面,在生态环保、资源节约方面投入大量精力。村干部大力宣传,“一组三员”积极带动,引导农户打扫门前屋后环境卫生,实现村庄内外整洁、干净有序。目前,已完成水池、石板路修缮、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处理场、公厕等设施建设,使村内基础设施面貌焕然一新。

  (三)打造特色产业,促进农旅融合。积极探索实施“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一是发展餐饮、旅社、交通、物流等商业,将部分农民从农业生产者变为市场服务者,目前天生桥零售业经营者有21户,涉及人数62人;二是以天生桥景区建设为抓手,因地制宜,在天生桥桥底发展水果、中药材等农业观光项目,种植梨树、板栗、核桃、李子等共计2701.27亩,实现户均增收1250元,桥上“夫妻山”周边发展旅游牧业,饲养牛、羊、马、兔千余头,使农民从传统农业的种养殖经济向多种经济转变。三是结合旅游的实际应用需求和场景化需求,整合天生桥村易扶点8个门面,建设苗族服饰及手工艺品加工厂,聘请刺绣大师和优秀绣娘开展手绣制作工培训班,开发设计工作服、表演服饰、民族风饰品等。

  (四)做大品牌效应,激发群众参与为提升天生桥旅游景区知名度,天生桥于1996年举办国际攀岩比赛,2007年举办第一届天生桥“三月三”民族民间祭山节,参加人数高达5万余人,之后连续举办过四届祭山节活动;2009年举办六盘水消夏文化节天生桥登山活动,有来自六盘水市内的300余名登山爱好者参加。天生桥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知名度越来越大。目前,天生桥旅游景区游客以水城、钟山、赫章、纳雍及部分省外为主体。随着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天生桥景区品牌效应的凸显,游客数量呈现递增趋势,景区为就近群众带来了理想性收入及就业的同时,进一步激发了群众参与景区建设的积极性。

  三、天生桥村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难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天生桥村旅游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面临一些难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后续投资乏力。尽管近年来各级政府和有关方面对天生桥村基础设施建设有较大投入,但由于缺乏健全的长效投入机制,仍然满足不了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一是交通不便,天生桥景区距离市区远,71公里的山路,最快行车也要一个半小时。从贵阳至天生桥景区,无直达高速,需绕行至其他乡镇,影响了游客进、出旅游时间,从而制约了天生桥村旅游业的发展前景。二是天生桥村公共配套设施的后期投资严重不足,景区属于待开发阶段,除兴建观景台、景区步道、停车场、旅游公路外,游客服务中心、索道、公厕等配套设施配套不完善,无法满足游客需求。

  (二)旅游产品单一,开发体验不足。天生桥旅游产品主要以地质景观、峡谷、休闲农场为主,在发掘本地的民俗风情、提高活动的娱乐性和游客的参与性等深层次开发方面还做得不够,旅游产品缺乏文化内涵,产品项目设计和开发缺乏文化品位,难以让游客感受和体验乡村旅游地的形象,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和游客的重游率。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对天生桥村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等开发和利用不足,目前仅有“一桥”可观,其他资源都有待开发,如夫妻山的大草原、独特的乌洋芋、神秘的燕子洞等。单一的乡村旅游项目既不利于当地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又不利于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的提升。

  (三)专业人才缺乏,经营服务水平低。目前天生桥旅游基本是采取“农户+农户”模式经营,由于农民缺乏足够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无旅游专业背景,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较低,不利于乡村旅游可持续推进。如经营管理上,缺少食宿方面标准规范约束,产品品质和服务水平欠佳,出现产品单一、初级、吸引力不足等问题。产业结构上,多为自主群体经营旅游餐饮和住宿,结构和形态较为单一,市场的竞争能力有限。营销途径上,受制于营销资金缺乏、营销渠道较窄等问题,大多都是依靠亲朋好友推荐,宣传手段少之又少,农户经营难以形成有影响力的品牌。

  四、促进天生桥村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经过深入调研走访、与干部群众座谈交流、向专家学者学习,结合天生桥实际情况,尝试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推进开发建设,争取政策支持。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应积极推进对天生桥地质考察和项目建设,充分挖掘生态资源、旅游资源和特色农产品资源,制定可实施方案,探索“三变”改革,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天生桥旅游资源的开发,循序渐进,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上级有关部门要给予政策、资金等支持,引导银行机构加大对旅游产业的贷款投放力度。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使乡村旅游的经营运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按照相关规范和要求展开运营,使其朝着法制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二)立足乡村特色,实现产业多元。充分利用国际级旅游标示物原型的天生公路桥,及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形成以世界最高公路天生桥为核心,以地质科普教育、峡谷风光游览为亮点,原生态苗家文化体验与户外游戏体验相结合的旅游发展模式。突破乡村旅游单一性,增强游客文化体验感,重点发展天生桥桥上桥下中药材、经果林、牛、羊等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加强农旅互融,进一步打开思路,寻求通过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等各种方式,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实现立体多样化的产品链。

  (三)加强规范引导,重视人才培养。一是政府要加强规范引导,出台实施细则,引导农户规范化经营,定期开展检查评比评优工作,对经营者采取一定的奖补;搭建交流学习平台,定期组织农民经营主体 “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学习优秀案例,提升农民经营管理、接待服务和产品创新的水平;指导农民应用抖音、微信、快手、拼多多等线上宣传媒体,推进多渠道营销。二是加强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吸引在外务工的农村青年返乡创业,对于在村发展的青年,包括村干部等,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参观学习等活动,探索本地培养、委托培养等多种人才培养方式,把农村青年转变为宝贵的农村才富。三是加强与六盘水师范学院、贵州旅游学校等院校的合作,借助高校平台,积极探索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新途径,有效推动景区开发建设,实现景区与高校互惠共赢,为打造“全面景区、全域旅游”注入新活力。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