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倪敏:95后选调生在村当“跟班”(7月16日)
2019-07-17 17:32: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微信公众号  作者:倪敏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导读

  基层,离实际最近;一线,离困难最近。基层工作直接面对难点、面对矛盾,需要处理各种各样的具体问题,是年轻干部了解实际、向实践学习的好课堂,也是年轻干部磨练作风、提高素质的大考场。

  杨鸣昊,江苏南京人,95后,2018年毕业于徐州工程学院,2018届江苏省委组织部选调生,现挂职句容市白兔镇中心村党总支副书记,跟着老书记巫苏明学习已近一年。

  这个从校园直接到乡村的年轻人,在村里学到了什么?经历了哪些转变?村里的干部群众又如何评价他?请继续阅读乡村干部报记者“跟班乡村干部”系列报道《江苏句容驻村故事》。

  图为选调生杨鸣昊(右)跟着巫书记学习

  1995年底出生的杨鸣昊,去年夏天一毕业就到了中心村,可以说是从校园的象牙塔,直接到泥土芬芳的田园。

  白天,杨鸣昊在村里跟着50后的村书记和主任们学习、熟悉村里事务;晚上,回到十公里外的镇上宿舍。就在镇村之间奔波锻炼的近一年中,他的政治面貌,由预备党员,转变为正式党员。

  因父母身体不好,从小,他由爷爷奶奶辛苦养大,这些艰难并未影响杨鸣昊的健康成长。在徐州工程学院,他当过院系的学生会主席;2017年12月,小杨成为一名预备党员。作为选调生,下村工作两个月时,村里筹谋一件大事:复原句容地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大支里党支部。

  图为复建的大支里党支部旧址

  早在1938年6月,陈毅、粟裕率领新四军一支队伍和先遣支队进入句容,创建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和日军浴血奋战,长期斗争,并于同年10月21日在中心村成立了抗日战争时期句容地区第一个农村中共党支部。

  为缅怀先烈,让党员群众充分感受“红色文化”、激活“红色细胞”、传承“红色基因”。在句容市委组织部、白兔镇统筹部署下,中心村决定重新还原当初的党支部旧址。

  广告专业出生的杨鸣昊立即有了用武之地,他每天跟着书记实地调研,跟着设计师学习,参加村两委开会讨论方案,整合资料以及设计展牌。

  “复建后的大支里支部一期,与现中心村党总支隔路相对,一边是昔日简陋的茅草屋,一边是现代化的党群综合服务中心,述说着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巨大成就,也时刻提醒着我们每位党员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杨鸣昊边走边介绍。

  图为巫苏明书记(中)带着杨鸣昊(右)处理村务

  刚开始,杨鸣昊主要负责党务工作及各条口的图文材料汇编,今年初,巫苏明书记让小杨接手矛盾调解记录的工作。

  “我只负责记录,并不直接参与调解,但每次我也在思考自己会如何处理,有时没听完全过程,心里就有了调解答案。”然而,小杨发现,每次村民找巫书记处理矛盾纠纷时,书记给出的意见和决策,总是细致周到,让群众口服心服。“我意识到自己还是经验少,考虑农村问题过于单一片面。”杨鸣昊说。

  图为记者倪敏跟班采访村书记巫苏明

  城里娃驻村,环境倒逼成长。

  去年8月3日,镇里组织干事第一天带小杨下村时,中午还是烈日当头。到傍晚下班时,他搭坐一位村干部的小摩托往公交车站赶,还没到车站,路上大雨瓢泼。一天中经历烈日与暴雨,他瞬间体验了基层锻炼的环境挑战。

  每天,村里没有食堂,中午得赶回镇上食堂吃饭;没有便利的交通,他很快习惯了用小电动车来回颠簸的赶路。

  小杨还记得去年刚下村,巫书记正率队抓墓穴迁移。以前,他只听说农村的墓穴比较分散凌乱,不及城市的公墓规范集中,到村里,他才发现,迁坟工作需要整个村两委班子扑上去。连续4个月,周末无休,一家一家地找村民沟通、签字,遇到不理解的村民,更是磨破嘴皮。

  “这孩子实在,肯学”、“踏实,不像20出头的小年轻”…… 小杨下基层转眼已近一年,中心村上上下下,特别是与他打过交道的村民,对这位年轻人无一差评。

  “老书记经常提醒我,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加快适应基层的工作和生活。”中午,和小杨一起回镇上食堂吃饭,在乡间小路颠簸时,小杨跟记者吐露心声:“驻村是宝贵财富;吃苦,对我们90后是难得的锻炼,今后在村里,我还要跟老书记多学点本领。”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