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铜仁岩门村第一书记周垚:春风十里扶贫路 振兴乡村踏新程
2021-06-02 16:43:00  来源:福鼎组工  作者:杨通顺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周书记不回市里了,又继续驻我们村了哩。”当这个消息一出,听到这个消息的岩门村群众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这则喜讯以及她三年多的驻村故事也迅速在岩门村群众微信里“霸了屏”。

  松桃县妙隘乡岩门村是全县42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土地贫瘠,自然寨分布散乱,交通条件落后,2017年9月,懂政策、熟悉基层工作、善做群众工作的铜仁市委老干部局老干部部活动中心主任周垚被选派到桃县妙隘乡任岩门村任第一书记,驻村的1000多个日夜,她倾心尽力,坚持把脱贫攻坚每项工作抓出实效、抓出成果,用努力和汗水换来了94户419名贫困户的稳定脱贫。

  今年4月,根据省、市相关文件要求,本可“功成身退”的她毅然申请再次驻村。当问及初衷时,周垚说,“看到村民们热切期盼的眼神,我觉得我的工作还没有干完”。而对于接下来的工作,她已成竹在胸:“通过我们这三年多的驻村帮扶,把岩门村打造成一个现代的、休闲的现代化村庄,我有这个信心!”

  抓党建、聚民心,夯实堡垒强引领

  刚参加工作时,周垚被分配到松桃县寨英镇工作,从一般工作人员到副镇长,15年的乡镇工作经历,她对农村基本情况有很深的了解,对当好“第一书记”,实现脱贫攻坚摘帽清零的任务压力心里有数。她深知:要做好一个村的精准扶贫工作,不能仅靠一己之力,必须用好村党支部这个战斗堡垒。

  驻村伊始,周垚就着重调研村里党建工作,发现村里原有的办公楼已老化漏雨成为危房,现在办公地点为临时租借村小的一间教室,几乎没有办公设备;党组织建设不够规范,党员年龄偏大,组织生活制度落实欠佳等。

  面对这些难题,周垚着手抓硬件提升,积极申请资金68万元建好了新村委会办公楼,精心设计了党员活动室。同时,以实施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契机,通过从建强基本队伍、开展基本活动、完善基本制度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在建强基本队伍方面,她主动向村里的老党员、乡贤代表、党员群众代表取经,物色合适人选、后备干部等,帮助配齐配强村“两委”班子队伍,她积极动员村里有培养潜力的年轻人入党,三年来共向党组织输送了8名新鲜血液。

  在开展基本活动方面,她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为抓手,定期组织党员开展专题学习讨论,有效提升党员政治素质和党性修养。

  在完善基本制度方面,她协助乡党建办进一步完善了《村干部考核管理办法》,并要求每天都要有村干部在村委会上班,让群众办事找得到人。

  此外,周垚还积极协调市委老干部局机关党员干部到岩门村开展“联心共建显真情,田间地头同劳动”等“支部联建”活动,激发基层党员群众在脱贫攻坚中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的斗志和信心。

  “以前我们村人心涣散,开个会拖拖拉拉,半天叫不来人。周书记来了以后,组织我们参加各种学习和活动,大家的干劲儿都上来了。岩门村原党支部书记万家伦说。

  “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把利益分配的一碗水端平,群众就会听你的。”这是周垚和扶贫干部们在一起时说得最多的话。因为熟悉基层工作,她深知群众最认可有公心、说了算的干部。从一开始,她就把精准识别、公开透明作为赢得群众认可的关键环节来抓,紧紧抓住精准识别第一关,并充分考虑无房(危房)、重病、残疾、因病返贫、因学致贫、无劳动能力等困难家庭实际情况,精准识别94户419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并将名单进行公示,公布监督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

  办实事,解难事,推动乡村大变样

  “周书记来了以后,经常来我家关心我,查看我的生活起居情况,帮我买生活必须品,跑医疗报销……,比我的亲闰女还贴心。”提起周垚,长年因病行动不便的张金先总是赞不绝口。

  长期在基层工作,她深知基层群众的脾气和性格,她们最佩服能干实事的干部。驻村三年多来,她不计个人得失,搭油出车一次次跑县城或集镇,义务为村民代买药品、生活必需品,常到村民家里帮着干活,村里人都念她的好;她千方百计争取一切可争取的资源和资金,改善提升村里基础设施,被村民称为“最贴心的人”。

  畅通“致富路”。岩门村是妙隘乡最偏远的一个村,原仅有一条硬化公路联通县城和乡政府,路面窄、弯道多,由于修建质量不高,路面已经坑洼不平了。村内组与组之间都是泥巴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成了村里的常态。为解决这个全村最头痛的问题,她到市、县、乡相关单位四处奔走,先把8公里村道进行提升,修补路面、坚固保坎、增加防护栏,又把15.3公里通组路全部进行了硬化,彻底解决了“出行难”问题,破除了脱贫攻坚农产品运输瓶颈。

  引来“幸福水”。岩门村农业生产一直以来都是靠天吃饭,为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她想方设法协调资金,为村里建设了8口蓄水池,全都铺设了水管,硬是把山泉水从山的另一边引到了全村的田间地头和群众家中,变成了群众称赞的“幸福水”。

  建设“安全屋”。易地扶贫搬迁是让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群众一步住上新房子,稳步过上好日子惠民政策。据初步统计,岩门村共有39户186名贫困群众符合搬迁条件,但对故土难离的老百姓来说,下这个决心并不容易,为打消村民顾虑,周垚带领工作队员、村干部挨家挨户宣讲各项帮扶政策,又组织搬迁群众到碧江区易地扶贫搬迁点和当地“扶贫车间”参观,彻底解决了他们的后期之忧,如今,岩门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已全部完成,186名群众搬出深山。

  “周书记,幸亏当初在你的动员下,我们家搬了,要不然那有现在的好房子住、好工作干。”搬迁到万山区微企园王真真说,每次和周垚视频聊天,总是说不尽感激的话。

  不仅是搬迁群众,岩门村107户住房安全补短板户也成了周垚的心病。一直以来,抗美援朝老兵王安贵一家8口全都挤在一栋80M2的毛坯房里,周垚不仅积极为其申请住房补短板资金,还带领村“两委”成员组成“施工队”,挑砂、搬砖、抬水泥,连续奋战一个多月,彻底解决了困扰王安贵大半辈子的住房难题。

  倡导“新风气”。她把环境卫生整治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完成了6000余米连户路1.4万余平方的农户庭院硬化,实施了八个村民组240盏路灯的亮化工程;改造了农村电网;完善了《岩门村村规民约》,建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走廊,引导村民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树立感恩奋进、“孝善和俭”的好风尚。

  谋产业、脱真贫,致富路上步步实

  产业扶贫是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早在驻村之初,周垚带领着村支两委班子四处参观学习,对土壤情况进行充分调研比对的前提下,及时与帮扶单位、乡、村共同商议制定了《岩门村2018—2019年脱贫攻坚产业发展规划》,将目光聚焦在发展樱桃、黄桃等产业上。

  2018年3月,在她的多方协调争取下,最终协调引进松桃通汇公司在岩门村“落户”,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在长田、高坡、炭窑三个组流转1000多亩土地发展樱桃、黄金李、黄桃产业。推动了该村产业发展进程,促进群众户均增收5000余元,带动本村及周边300余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为岩门村的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以前一年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自家地出的粮食只够糊口。如今,把地流转给公司,不仅可收租金,还可以就近务工赚劳务费。”岩门村村民万家驹说到。

  为确保村民稳定脱贫不返贫,周垚紧盯持续增收这个关键点,想招数、做尝试,全力巩固脱贫成果。她申请财政专项扶贫50万元,按照量化到户的模式入股贵州同仁望乡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岩门村的荒山上发展林下蛋鸡养殖项目,2020年林下蛋鸡养殖产业分红4万元。

  此外,周垚还积极帮助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发展产业。今年54岁的村民吴绍祥两夫妻在头坳组发展生态养殖业,项目建设初期资金较为困难,项目硬件设施配套不齐全,缺乏技术。周垚在得知相关情况后,多次跑有关单位帮助协调解决水管400米,并请来了市农科院专家手把手的在基地指导。当前,该生态养殖场实现年出栏猪30头、鱼3200斤,鸡、鸭、鹅共出栏500只,酿酒3000斤,年收入20余万元。

  扶贫先扶志,扶志先强技。周垚发现,岩门村贫困群众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在外打工只能“混口饭吃”。要想提高群众收入实现脱贫致富并阻断代际贫困,非得让青壮年贫困劳动力学到一项过硬的本领不可。为了让更多村民提升就业技能,她协助配合乡农技站、妇联、劳动保障事务所等相关部门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培训人数120人次,学员毕业后就业情况良好,在当地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2020年,她组织在家的富余劳动力为通汇公司务工4000余人次,实现劳务收入21万元。

  如今的岩门村,路通了,老百姓出行方便了;水清了,卫生条件改善了;产业发展了,腰包鼓了钱袋满了,村民的笑容更多了……“后面的路还很长,优产业、稳就业、抓创业,我们不仅要带大家迈进致富门,还要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稳。”周垚在扶贫日记上这样写。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