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书记带我们过上红火日子——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贵州省思南县塘头镇青杠坝村党支部书记冷朝刚
2022-09-16 09:16: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林青岭 王青 吴传娟 周静文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在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塘头镇青杠坝村,一说起村党支部书记冷朝刚,村民纷纷称赞。“冷书记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村民魏智凤说,自己在村里的加工厂上班,一年工资有2万多元,平时还可以种菜卖,每年收入加起来近4万元,生活蒸蒸日上。

  放眼青杠坝村,水美山青。在冷朝刚的带领下,村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村集体经济资产累计突破5200万余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62万元,一组组充盈汗水的数据写满了美好,冷朝刚也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

  (一)

  “青杠坝,田大丘,三年两不收;有女不嫁青杠坝,红苕拌着酸菜下”,这首民谣曾是人们过去对青杠坝村贫穷面貌的调侃。20世纪90年代的青杠坝村,山高坡陡,交通闭塞,干旱缺水。种水稻没收成,种玉米产量低。勤勤恳恳耕耘一年,大多数家庭依旧吃不饱饭,穿不暖衣。

  在当村干部之前,冷朝刚曾亲身经历过“穷怕了”的滋味。那是在1978年初中毕业后,因家庭贫困,缺劳动力,他被迫放弃学业,回家帮忙“挣工分”,甚至到危险的小煤窑钻洞挖煤谋生,留下了尘肺病的隐患。而在当村干部前,他也曾体验过“富起来”的喜悦。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风起云涌,他抓住机遇,在家中开办杂货铺、收购农产品、销售农用物资等,一年能收入十余万元,成为当时青杠坝村最富有的家庭。

  经历过贫苦的冷朝刚,看到仍然在贫困线上苦苦煎熬、挣扎谋生的乡亲,心里很不是滋味。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真正的富,冷朝刚说,他祖父曾经是村支书,父亲也是政府的干部,祖父辈都在为青杠坝村苦苦寻求发展的机会。他接过了接力棒,彻底放下生意,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1999年,他被村民推选为村委会主任。虽然当时村干部一年的收入只有800元,还抵不过做生意半个月赚的钱。

  2004年4月30日,经过庄严宣誓,冷朝刚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同年,在党员的推举下,他挑起了村党支部书记这个沉甸甸的担子,带着群众的期盼,找路子、排困难、谋发展。书记的担子他一挑就是18年,青杠坝村渐渐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刚刚当村干部那会儿,他就一直在琢磨:青杠坝地势偏远,不沿路、不沿河、不靠城,缺水、缺地、更缺钱,要想富,靠什么?想来想去、看来看去、问来问去,他决定,先从蔬菜入手。

  上任村党支部书记后,冷朝刚就把自己的房产抵押了2万多元,买了大蒜、西瓜、辣椒种子发放给10多户村民种,发展50亩轮作基地。同时,与村民签订收购协议,保证销路不愁。当年,一亩西瓜卖了4000多元。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村民们都动了心,热情燃起来了,主动改种西瓜、辣椒,把冬季作物改为大蒜,最终让青杠坝村迈上了转型发展的快车道。

  后来,全村又把遍地石旮旯利用起来,种植冬桃、李子、蜜柚等500多亩,曾经种啥啥没有的“石疙瘩”全都变成了“金土地”。种植业发展起来,但新问题又出现了。因为种植农户小而散,对市场行情把握不准。农产品量大,客商就会压价,市场好时,往往产量又不高。冷朝刚摸准症结后,提出必须抱团发展。他引导组建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提升农民的抱团能力。2017年以来,经过深思熟虑,他根据村庄自然禀赋和地理特点,构建“山顶林、山腰果、坝上蔬”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作物,让村民腰包鼓了起来。

  (二)

  村民富了,村庄也要富,两者互为因果。在他看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当头炮,既是经济问题,又是政治问题,既是发展问题,又是民生问题。

  2010年,他到不少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村庄考察学习,回村后,难掩心中的激动,和村干部们商量:“村集体没有钱,很多事情就办不了。只有发展集体经济,才能走得更远。”他与村干部筹资20多万元,流转村里10亩荒山发展集体经济。随后,他们抓住政策机遇,组建劳务公司,承揽小工程、小项目,村集体经济快速增长,到了2014年底,村集体经济纯收入已超过200万元。

  近几年来,全村按照“一个产业一个协会,一个项目一个协会”的思路,分别组建了4个专业协会,先后吸纳218户村民为会员。种植业协会、养殖业协会为种养户提供有偿服务,用水协会、公墓管理协会推行市场化服务。同时,投资600多万元,建成农产品加工厂,并从邻近村流转500亩土地种菜,用他的话来说,这叫“跳出青杠坝、发展青杠坝”。2021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600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突破1.62万元,人均从村集体经济中分红3500元。

  青杠坝村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首富村,村“两委”经营村庄本领更加过硬,产业规模效应持续凸显,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不断提高。

  村集体有了钱,环山公路等大批基础设施建了起来,不用村干部号召,老乡们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办民宿,办餐饮,办乡村旅游,1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党支部书记当一天,就一刻也不能懈怠。”冷朝刚说,2021年,村合作社发放务工工资170余万元,许多在外务工的青年也回到了家乡,实现了“一方水土养活了一方人”。

  产业有了,村民富了,还得让全村变美。青杠坝村在他的带领下,通过治垃圾、治污水、治厕所、治村容村貌、治陈规陋习,村庄环境从脏、乱、差变为洁、齐、美,家家户户都有小花园。

  一心为公,无私奉献,是冷朝刚的真实写照。他牵头推行村级集体资产股份量化,探索推行“6211”分红模式,把集体经济收入的60%用于村民股东分红,20%用于集体经济发展,10%用于村干部和集体经济管理人员报酬以及对村集体贡献突出人士的奖励,10%用于村级公益性支出,让乡亲们既拿到了土地租金、务工薪金,又拿到了入股分红。

  (三)

  村民的生活越过越好,冷朝刚的家境却没有得到相应改善。他全心全意扑在工作上,家里的事全是妻子一个人在料理,2000年修建的砖房,已经成了村里的最旧房,他家曾经全村最好的电视机,也成了“古董”。

  在利益和诱惑面前,他始终坚守纪律底线,特意给自己和家人定下“不准插手村级项目建设”的铁规矩,清清白白做人、兢兢业业工作。在他的影响下,尽管每年村集体收入越来越多,但是他和村“两委”其他干部从未向组织索取任何回报。

  他曾因为长期过度操劳,导致尘肺病复发,昏迷了一天一夜。他的妻子说到这些事,就流下眼泪:“一开始我不支持他去当村干部,丢了自己的生意不说,第一年带领全村种辣椒答应包销,他没市场经验,结果收了辣椒根本卖不动,自己亏了10万。但是,他有一种拼命三郎的精神,有一种人活着不纯粹为自己的精神,整天为别人跑上跑下,我能理解他。”2009年,村里搞新农村建设,她放弃了自家的养殖业,义务为施工队做饭一年。修建通组路,她第一个主动提出自家地不要任何补偿,尽量不给冷朝刚带来任何负担。冷朝刚对妻子的付出,既坦然也愧疚。

  “今后,青杠坝村将打造集康养、度假、农耕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化农村,让农民致富的道路越走越宽。”冷朝刚坚定地说,“只要我在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干一天,我就要为村民的幸福生活奋斗一天。”

责编:尹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