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马场村闯出产业旅游脱贫新路径
2019-09-09 17:47:00  来源:贵州日报  作者:杨圣学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全村92%的农户有致富产业,95%的劳动力有致富门路。先后被授予“全州文明村”“全省文明村”等荣誉称号。全村有16个村民小组,1021户4030余人,2019年计划脱贫21户50人,实现贫困户全部脱贫。

  这是凯里市下司镇马场村在脱贫攻坚中、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交出的不俗成绩。

  “马场村积极探索村企社‘三合一’融合发展模式,深入开展产业革命,盘活村集体经济,使农业生产实现高效转型,群众收入大幅增加。”镇党委副书记赵龙腾介绍说。

  马场村雨量充沛、气候宜人,村民有多年种植蔬菜、草莓的历史。但长期以来形成的自产自销传统模式束缚了他们的思想,使这一优势产业仍处在生产链的最初端。

  群众思想要转变,干部引导是关键。

  村支两委新一届班子上任后,深刻认识到产业革新的重要性,明确了“什么赚钱发展什么”的思路。

  2017年初,村委成立了由村两委成员为班底的凯里市梦溪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和亲农草莓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全村种植养殖户、贫困户纳入合作社,采取“村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实现村社企“三合一”。

  随即,一条以本地传统产业为抓手,做优做强做特传统产业,走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融合发展路子逐步成型。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马场村村支两委成员中,个个都是致富带头人。

  支部副书记赵龙富,是豆腐加工的能手,每年通过制作血豆腐、熏制腊肉,年收入超过20万元。在他的带领下,全村有40余户群众常年制作豆腐,外销凯里等地;村委会主任刘雍飞,常年承接各类大小建筑工程,年收入均在30万元以上。如今作为村集体经济公司的法人代表和合作社理事长,依然利用自身的社会资源,积极为村集体经济创收;村委委员刘府俊,在外打工10多年后返回家乡,发展草莓产业,每年种植草莓近6亩以上,产量达2万多斤,年收入20余万元。为打草莓上市时间差,卖个好价钱,让草莓季季有果,刘府俊又尝试2亩多地的大棚草莓种植,亩纯收入达5万多元。

  成功是最好的带动。据介绍,该村大棚草莓从无到有,如今发展到了23户100余亩。

  如今,蔬菜、草莓、豆腐等有机、绿色、无公害产业实现优质化、特色化、无公害化发展。并大力发展猕猴桃、冰脆李等特色精品水果产业和扫帚等农产品加工业,推广生态高效农业,拓展乡村休闲旅游,提升农业及关联产业的效益和附加值。

  通过大胆尝试与探索,全村主导产业目前实行蔬菜、草莓四季轮作,草莓冬春两季大棚种植、夏秋季节露天种植的替换互补格局,实现了“四季赏景、四季采摘”,带动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在发展产业过程中,村两委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千方百计为产业发展提供服务。”村主任刘雍飞说。

  为此,该村制定了贫困户学习制度、村民培训计划,积极邀请州、市、区、镇种植养殖专业技师,采用开设专题讲座和现场培训的方式,进行农业实用技能和产业发展培训指导。每季度组织至少1次种植养殖技能培训,帮助解决生产面临的技术难题。

  同时,他们将本村种植大户、技术能手整合起来,以网格形式分片结对帮扶种植户,引导群众转变传统种植模式,推行现代化、集约化作业。并实施最严格的农产品安全管控机制,不断推进农产品向绿色化、生态化、商品化转变。

  马场村自发展蔬菜、草莓产业以来,由公司牵头,千方百计为村民寻找销路,负责保价集中收购、统一销售,保障群众收益,稳定种植信心。他们还建立农村淘宝服务站,增设农产品销售网点,不断创新和丰富农产品新的销售模式。另一方面,积极采取举办推介会、草莓文化节等形式,提升马场村蔬菜、草莓知名度,吸引了以凯里、都匀、福泉等地为主的果蔬经销商纷纷慕名而来。

  每逢节日,村里还举办斗鸡、芦笙舞等文体娱乐活动,传承弘扬民族文化。在草莓成熟季节,还开展以吃草莓、比草莓、捉鱼、捉鸭等比赛为主要内容的“草莓文化节”活动,吸引游客参与和观看,每年接待游客10余万人次,推进农文旅一体化发展。

  通过实施村企社“三合一”融合发展模式,该村产业发展走上快车道。目前,全村有6户农业企业,92%的农户有致富产业,95%的劳动力有致富门路。全村每年种植西红柿、莴笋、甘蓝、黄瓜、芹菜、菜豆、豇豆等蔬菜3000余亩,蔬菜总产值达1050万元以上。2018年,全村种植草莓635亩,实现总产值1964万元。2019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060元。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