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 看落实 话振兴 | 河南新乡冀屯镇:小蘑菇撑起“致富伞”
2024-05-21 16:56: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星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位于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冀屯镇,拥有国内单产最大的金针菇工厂化生产线,日产金针菇300吨,年产值3亿元。与此同时,冀屯镇是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拥有1.2万座食用菌大棚,年产食用菌2.25亿公斤、产值超10亿元。

赵化录(左)了解金针菇生产情况。(冀屯镇党建办供图)

  记者走进星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站在两排金针菇培育车间抬头望,只见传送带上是一筐筐成熟待采的金针菇。顺着金针菇传送方向往里走,车间里,去胶片、去瓶、切根、分类、包装的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冀屯镇与星河生物可谓强强联合。双方自2012年“牵手”以来,已携手走过12个年头。谈起这段互惠互利的“姻缘”,冀屯镇党委书记赵化录回忆说,时间要回溯到新世纪开始前,从冀屯镇食用菌产业从无到有说起。

  冀屯镇地处卫河北岸、太行山东南麓的平原地区,是传统的农业乡镇。1998年,赵化录来到冀屯镇担任党委书记。有一次走访调研,赵化录来到麻小营村,村民曹永军家的平菇大棚引起他的兴趣。

  “种这个能挣钱吗?你们懂技术吗?销路好不好?”赵化录拉着曹永军,一口气问了3个问题。“我们种两年了,技术不难,销路还行。”曹永军的回答,让赵化录的眼睛亮起来。他围着曹家的大棚仔细打量,“是简陋的土棚,土墙上扎一些竹竿,再覆盖上塑料薄膜,建设成本不高。”

  带着初步结论,赵化录随后开展深入调研,调研结果喜人。“一个大棚差不多3分地、7000袋菌袋,每个菌袋能出3-5斤。”赵化录算账给记者听,“就按平均每袋出4斤、每斤5毛钱来算,4个月时间一个棚毛收入是1.4万元,除去六七千元的成本,还有七八千元。”

  接下来,赵化录一边发动党员干部带头示范,一边为种植户协调产业发展资金,还请来专家手把手教种植技术。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食用菌种植在冀屯镇呈星火燎原之势,2003年全镇达到了户均1座棚。

  跟随赵化录的讲述,这一幕幕犹如电影画面般,在记者眼前快速铺陈开。然而,现实远比影视剧更跌宕。随着食用菌规模扩大,销路问题随之而来。有人要把双孢菇、平菇都堆到镇政府。赵化录千方百计稳住种植户的同时,派出两名干部到省内外大型市场考察,了解食用菌的占有量和销路。

  “大冬天的,大家顶着西北风,裹着军大衣,挨家挨户塞传单。”当年的艰辛,赵化录记忆犹新,“好在有惊无险,当年全镇1万余个大棚、2亿余公斤食用菌,没有出现滞销。”危机的成功破解让冀屯食用菌因祸得福,不仅在省内外打响了名号,还建立起面向全国的销售网络。

  赵化录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2010年,他在网上捕捉到一个重要信息:国内首家食用菌上市企业、广东星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有意在河南投资建厂。电脑屏幕前的赵化录很兴奋,他将自己的QQ名改为“梦想成真”,带着让星河生物落地冀屯的梦想,四下广东洽谈合作。

  “星河生物是高科技食用菌生产企业,对冷链要求极高、对电力需求极大。”赵化录回忆说,在尚未得到对方肯定答复时,冀屯镇就着手建设变电站,并明晰厂区土地产权等。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经过长达两年的筹备,冀屯镇让星河生物看到了诚意,更用行动坚定了对方的决心。2012年,投资11亿元的星河生物项目落户冀屯镇。

星河生物金针菇生产车间。(冀屯镇党建办供图)

  企业建在家门口,周边村民有了就业机会,冀屯镇食用菌产业也走得更远。如今,冀屯镇是全国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

  但冀屯不止有食用菌。赵化录告诉记者,冀屯镇以“东西南北中”为区域划分,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战略布局,打出了“产业、文化、旅游”三张牌。“东部打造以红色文化为主导的文化旅游品牌,西部全力打造绿色食品工业园,南部打造以生态农业、特色果蔬种植、乡村旅游等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对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赵化录的底气是冀屯镇的“三支队伍”。“乡镇工作千头万绪,光靠一个人,就是有三头六臂也干不完、干不好。”坚守冀屯镇26年,赵化录明白队伍建设是干好事业的基础,他注重对村党支部书记的选管育、对党员示范作用的发挥以及对群众干事积极性的调动。

  “村书记难选更难当,不能一选了之,扶上马更要送一程。”村里的工作包罗万象,但能调动的人财物资源有限。赵化录体恤基层干部的难处,在冀屯镇实行“镇村一体化”,从镇域层面协调各种资源,帮助村里解决急难愁盼。“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让群众得实惠,让村干部得威信。”赵化录告诉记者,冀屯镇还出台了相关政策,完善了优胜劣汰机制,鼓励干部想为敢为。

  “近期为了方便大家服务‘三夏’,咱这两周都不再开会了……”去年6月,赵化录在会议上宣布“近两周不开会”的短视频,在网上流传并被网友点赞。记者提起这件事,赵化录笑笑表示,冀屯镇的会议一直都相对灵活,目的是将基层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解救”出来,腾出更多精力服务群众、发展经济。

  精力用在哪,成果也就出在哪。去年,冀屯镇33个村中,村集体收入100万元以上的2个、50万元以上的6个,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万元。如今的冀屯镇,能“啃硬骨头”的村干部与一呼百应的党员、村民代表,凝聚起一股巨大的发展合力,推动着冀屯镇这艘大船“扬帆远航”。

  本报记者 刘凤双

  通讯员 史来磊 黄晓玲 高飞

  赵化录(左)了解金针菇生产情况。(冀屯镇党建办供图)

  星河生物金针菇生产车间。(冀屯镇党建办供图)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