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野县王集镇曹集村见闻:有一种兜底保障叫“集中托管”
2020-07-24 09:30: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本报记者姜嘉琪 李 慧 通讯员 王 毅 赵超越 侯子罡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在王集镇敬老院活动室,老人们聚在一起看电视

  记者在曹集村贫困户曹行义(右一)家中采访。

  曹行义(右二)在村日间照料中心吃晚饭。

  曹集村是河南省新野县尚未脱贫的九个贫困村之一,720户、2761人中未脱贫户12户、22人,其中五保户8户、12人,低保户4户、10人。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新野县把完善特殊贫困群体兜底保障作为关键举措,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人员实行“四集中”——安排在村级日间照料中心、乡镇敬老院、县医养结合中心和集中托养点进行集中托管,全县3034名特困群众享受兜底保障。

  盛夏时节,记者走进新野县王集镇曹集村,感受兜底保障政策给群众带来的获得感。

  一位痛失亲人的老人——

  生活有了依靠

  7月1日午饭时间,记者走进曹集村日间照料中心,只见庭院环境优美,房内窗明几净、设施齐全,餐桌上老人正在吃着热腾腾的肉丝茄子面条,边吃边聊天,其乐融融。

  “李书记,你来啦。多亏了日间照料中心的照顾,不然我这没了儿子和老伴,该怎么生活?”只见一位70来岁的老人,拉着曹集村第一书记李静涛的手,眼圈有点泛红。李静涛介绍,跟他说话的老人叫曹行义,今年71岁,2019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他的老伴和儿子在2019年初相继去世,只留下一个孙子和一个孙女在县城上学。没想到的是,老人的女儿今年也因病去世,两年时间,三位至亲相继离世,老人的天塌了。他每天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经常一整天不吃不喝,坐在凳子上以泪洗面,拒绝和任何人交流。“老天爷怎么对我这么不公平,今后我还能靠谁呀?”李静涛得知曹行义老人的情况后,晚上打着手电到老人家里,敲了几分钟的门,老人才把门打开。当晚李静涛跟老人说了好多话,鼓励他重拾生活信心,但老人一直不说话,只是低着头流泪。

  “我知道单靠劝说是不可能让老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老人最怕老无所依。平时怎么吃饭、病了谁来照顾?要想让老人走出困境,就得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李静涛把老人的情况向村两委做了通报,村两委将其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并将老人接到日间照料中心,平时一日三餐都在日间照料,饭后和其他老人聊天打牌。“自打俺住到日间照料中心后,不用自己动手做饭洗衣,还有这么多老伙计陪着聊天,比自己一个人在家里强多了。”说着说着,曹行义老人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

  “到家里坐坐吧,我给你们看看我孙子的奖状!”曹行义在前面带路,记者来到老人家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大大小小的10来张奖状,“我孙子孙女学习成绩都很好,他俩是我的希望。”李静涛介绍,村里给他孙子、孙女申请了教育补贴,每人每年2000元,并给他和孙子孙女、儿媳都办了低保,每人每月300多元,还帮其儿媳在县城找了份工作,每月能挣2000多元。

  采访中,记者见到老人桌上放着一本书《红星照耀中国》,“这是从日间照料中心图书室借的,我没啥别的爱好,就喜欢看个书。”交谈中得知,曹行义老人曾上过高中,是村里的文化人。就在我们快要起身离开时,老人主动邀请我们去厨房看看,只见厨具摆放得整整齐齐,灶台一尘不染。“现在我精神好了,也爱收拾家里了。”

  “曹集村共有8位老人在日间照料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对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中有自理能力、半自理能力的独居老人和分散特困供养人员等实行就近托管,日托模式有效解决了被托管人员不愿离村问题,也方便家人探望照料。”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一对患病的夫妻——

  享受免费治疗

  “现在的政策真是好啊,打个电话医院的车来得比亲闺女都快!”对记者说这话的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冯云杰。

  冯云杰今年61岁,2017年意外中风,住院治疗花了2万多元。他的妻子有精神障碍,两个女儿都已出嫁。今年4月份,村里将冯云杰夫妻送到县医养结合中心免费治疗了近一个月时间,病情明显好转。治疗期间,村里又将他家的房子重新整修。从医院到家的那一刻,冯云杰简直不敢相信那是自己家。“我年轻的时候是做家具生意的,没想到老了得了这个病,老伴又指望不上,幸亏有了医养结合中心,让我病有所医。”说着,冯云杰不禁留下了泪水。

  采访中,记者碰巧见到了冯云杰的女儿,她每周都回来看望父母。“要是没有医养结合中心和日间照料中心,我只能辞去工作照顾父母。我还有俩孩子和年迈的公婆,一个人咋照顾得过来?”

  冯云杰家里墙上的显眼位置,贴着一个电话号码,这是医养结合中心的联系电话。出院时医院人员嘱咐,“回家万一感到不舒服,就打这个电话,医院会派车接诊。”就在20多天前的一天晚上,冯云杰感觉头晕,手脚不听使唤,打电话过去不到20分钟,医院的车便开到冯云杰家门口。

  村里帮冯云杰和老伴办理了残疾人补助,每人每月120元,养老保险金每人每年1200元,村里收益分红每人每年1300元,老两口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

  “医养结合中心主要依托县级医院、精神病医院等医疗机构,采取医养结合、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针对建档立卡重度精神病、重病患者等进行集中康复。曹集村就有两位村民在医养结合中心治疗后病情好转。”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一位失能老人——

  送到机构托养

  当天傍晚时分,记者走进王集镇敬老院,看看住在这里的两位曹集村村民生活得怎么样。村民李书杰的房间舒适干净,配有空调。“这种晚年生活,之前想都没想过。”李书杰说,一日三餐饭菜搭配考究,闲暇时打牌看电视,生病时医护人员床前照顾……66岁的李书杰,一辈子没有结婚,是曹集村的五保户,患有多种慢性病,村里便把他送到王集镇敬老院,管吃管住,还能和老人一起玩。

  “村日间照料中心、乡镇敬老院、县医养结合中心为能够自理或半自理人员撑起‘保障伞’,那无自理能力的人怎么办呢?”据介绍,有社会福利机构集中托养兜底。依托民办养老院、民办托养中心等社会福利机构,采取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对建档立卡重度残疾、重度智力障碍等无自理能力人员进行集中托养。”曹集村村民王玉祥身患残疾,基本丧失生活能力,丈夫苗敬召也是残疾人,照顾妻子力不从心。村里把王玉祥送到集中托养中心后,免费吃住,还有人护理。村干部说,吃的方面,早餐有粥、馒头、面条,中午有荤有素还有汤,每日不重样,还有志愿者对她进行康复训练。

  夕阳醉晚霞,落日伴余晖。一天的采访结束了,透过曹集村“这扇窗”,记者不禁感到,新野县困难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医、老有所养”绝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模样。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