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逐梦五十载—— 记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太和县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党支部书记徐淙祥
2024-04-05 21:48: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本报记者 华贤东 通讯员 王毅 高文龙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6年前,90后徐旭东刚刚大学毕业,就回到了村里,每天跟着爷爷徐淙祥下田看麦子。

  徐淙祥所在的安徽省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是黄淮海平原的腹地,如今是著名的“百亿江淮粮仓”。很多相熟的种粮大户叫徐淙祥“老徐”。老徐在村民心中,是明星一样的存在。这片1230亩的现代农业示范田里,过去几十年完成了200多项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徐淙祥也一次次打破小麦、玉米、大豆的亩产纪录。2022年,徐淙祥把小麦亩产提高到800公斤以上,再次打破历史纪录,他也先后获得“国字号”荣誉:全国劳模、全国十佳农民。

  (一)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良种配良法,是徐淙祥从不隐藏的增产秘诀。徐淙祥总说,粮食产量的提高,60%至80%源于良种的贡献。没有良种,再好的设备与技术都很难提升农产品的质量与产量。

  每年,在徐淙祥的现代农业示范田里,都会有超过50个新品种进行试验。无论是哪一种小麦、大豆、玉米,都有属于自己的编号和名字,在徐淙祥这里,它们是一个个独立的、有面孔的个体。

  不同种类的小麦,就像一个小孩子,有的个子高,有的个子矮;有的性情温和,有的脾气暴躁。到底什么样的才是好的,哪一个孩子是最好的,只能等他长大,等到最后再来评价。小麦也和人一样,有自己的性格,会变化、会生长。每次在田间寻找,拿着放大镜的徐淙祥都像是长辈一样关心:诶,孩子,你今天感觉怎么样?

  种田,最痛苦也最美妙的事情,其实是等待。一颗麦子长大,从一粒种子开始,出苗分蘖,返青生长,到拔节孕穗,抽穗扬花,再到最后的成熟,这个过程只能等待。种田是一场与大自然、与时间的较量,周而复始只做一件事,这让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徐淙祥也总说,搞农业,要有恒心、毅力、信心和勇气,坚持才能见到胜利。他要做的,就是给足这些孩子们时间,陪着他们成长。

  近10年来,徐淙祥培育出了“太丰8号”“太丰3号”小麦和“太丰6号”高蛋白大豆等6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他的奋斗,早已超越了“人人都能吃饱饭”的目标。“研究出新技术,选出优良品种,为国家种业发展、粮食安全作出贡献,这是我现在最大的乐趣。”徐淙祥说。

  2022年,两个新品种在示范田里脱颖而出,分别是阜航麦1号和皖垦麦22号。“阜航麦1号这个品种是随神舟十号飞船遨游太空的阜阳小麦品种中选育而来,矮秆大穗、抗病抗倒、稳产高产,2022年5月29日经省市县专家测产,平均亩产达811.29公斤。500亩皖垦麦22号,平均亩产更达到818.52公斤。”当年,徐淙祥怀着激动的心情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报告丰收的喜讯和十多年来取得的科技成果。很快,6月27日,一封饱含对乡亲们的问候,以及对全国的种粮大户提出殷切期望的回信,便从北京送到了徐淙祥的手中。“总书记这封回信,不仅是给我个人的,更是给我们所有种田人的。大家都非常高兴。”徐淙祥说。

  (二)

  对于徐淙祥来说,风调雨顺是一个很有分量的词。黄淮海平原,麦子一年两熟,每年到收获季,农人们都期盼好天气。2022年夏小麦喜获丰收,徐淙祥当然想着一鼓作气,在年底乘胜追击,但天有不测风云,意外来了。

  “那几天真是糟糕的天气。”徐旭东还记得,收获的那几天下了连绵大雨,徐淙祥和徐旭东的父亲徐建每天夜里12点还趴在地里,生怕一年的辛苦,在最后几天有什么变化。

  后来,因为没有合适的晾晒场,徐淙祥只能将小麦放在农田旁边的水泥地上晾晒,一场雨却把粮食全都冲到地里去了。“当时的心情很难形容,那是一种无法控制的无力感。”徐旭东说。

  种田其实是人类与大自然共同合作的过程,始终面临着巨大的未知和不确定性。好在黄淮海平原的泥土滋养了徐淙祥,他也从中意识到,当下急需的其实是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

  “如果我们能有上档次的烘干塔、水泥晒场、仓库,从而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那么我这个示范田的粮食产量,未来还可以有更大的提升,我们国家的粮食产量还会大踏步地前进。”徐淙祥说。从自己的现代农业示范田望向更宽广的远方,徐淙祥相信,我国未来的农业,一定是走规模化道路,规模种植、科技管理、机械工作、订单销售,发展优质、专用、绿色、品牌、数字农业。

  信心,来源于实践。2010年,徐淙祥和村民们共同成立了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展绿色生态优质高产种植。粮食生产千亩连片,实现了生产规模化、销售订单化、产品品牌化、技术标准化、管理科学化,合作社与种业公司签订产销合同,帮助本村和周边2000余户贫困户、上万名农民成功脱贫致富。

  “如果种植小麦全程都靠人工,每亩地成本在1500元左右。而全程机械化,成本六七百元,省了一半的钱。未来农村需要的,是会机械操作、懂农业科技、有知识文化、善于经营管理的高素质人才。”徐淙祥说。

  如今,徐淙祥除了每年固定培训近千人次的农技员外,他还将自己50年的科学种粮经验,总结出了小麦、玉米、大豆绿色高效种植技术,提炼成60条谚语栽培法予以推广。阜阳市也因此涌现出一批小麦亩产超800公斤、夏玉米超吨粮、夏大豆亩产超300公斤的高产典型。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徐淙祥所在的安徽代表团,还提交了“关于全面推进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成倍提升的建议”,期待未来除了成立全国科学种粮大户协会外,还能够把各地科学种粮的好经验、好技术、好做法汇编成册,统一印发给各地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种粮合作社作为科学种粮的参考。

  (三)

  聊起孙子徐旭东,徐淙祥不由笑了起来。“他的想法很先进,非常适合发展和管理现代农业。他回来之后,我们的示范田又是孢子捕捉仪,又是农业自动监测与控制系统……很多东西我也是第一次见到。”徐淙祥说,“旭东让我们做到了坐在家里种田。”

  在合作社办公楼二楼,摆满了成袋的麦穗、麦粒样品,这里是徐淙祥的实验室。从大二开始,徐旭东就给爷爷做起了助手,帮爷爷把“种子档案”用数字化的方式记录下来。大学毕业后,他正式回到家中,跟着爷爷从事种子和农业科技研究。投身农业,对于徐旭东来说更有挑战性,因为爷爷徐淙祥既是“可以乘凉”的大树,也是一眼望不到头的高山。

  受爷爷影响,徐旭东从小就很喜欢农村农业生活生产环境。“尤其是丰收的时候,整个村庄都在忙碌,虽然辛苦、虽然累,但大家都非常愉悦。我们小孩子在田里奔跑,在秸秆堆上玩耍,感觉整个村庄很有活力、很有生机,我喜欢这种氛围。”徐旭东笑着说。

  6年前,徐旭东毅然转身,迎上来的,是老一辈农人们期待的眼神,以及与过去完全不同的时代重担。徐淙祥说,自己开始搞农业,主要是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是一种情怀,到了儿子这一代,上世纪80年代到2010年,主要是靠党的方针政策、富民政策来发展农业,而到了孙子这一代,已经完全是现代农业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嘛,希望他们这些年轻人能接过我的接力棒。”

  “我爷爷坚持搞了50年的农业,是我也是很多农人的榜样。站在榜样的肩膀上,我的目标首先是争取能够为农业发展发挥自己的光热,然后是追上他们,超越他们。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相信,只要我站在这片田野上,就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徐旭东说。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