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深处酿出“甜事业”
2025-09-23 09:27: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9月中旬,贵州省仁怀市后山乡田兴村,连片的蜂箱错落有致,林下的马桑菌蓬勃生长,一派生机盎然。“村里养蜂1000多群,马桑菌亩产值近3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100万元。”田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夏世江说。

  田兴村是仁怀最为偏远的乡村之一,居住着苗族、布依族、彝族等少数民族,森林覆盖率75%,生态环境优良,但也曾因资源匮乏、交通不便、资金短缺等因素,发展一度滞后。

  如何在青山绿水间找到发展新路?村“两委”瞄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之路,坚持科学决策,邀请省农科院和市农业局的专家进山考察,对当地气候、土壤、植被等资源进行系统评估。专家们一致认为,田兴村森林茂密、蜜源植物丰富、空气湿度适宜,具有发展生态养蜂和林下种植的潜力。经过反复论证,最终将生态养蜂和特色菌菇确定为田兴村两个重点产业。

  “方向有了,党员干部要先闯先试!”夏世江带领几名党员骨干自筹经费成立合作社,率先引进优质蜂种,并赴遵义、毕节等养蜂基地学习技术。回村后,他们举办首期养殖培训班。起初,不少村民在一旁观望,不相信新产业能挣钱。很快,党员的示范蜂群获得了丰收,产出的原生蜜因品质纯正,以每公斤百元的价格被提前订购一空。实实在在的收益是最好的动员,农户纷纷主动加入。

  他们并未止步。为进一步提升抗风险能力和增收持续性,经多方考察,他们发现马桑菌耐瘠薄、喜阴湿,适合林下种植且市场前景好。但推广过程困难重重,村民普遍对技术、投入和销路存忧。夏世江再度组织党员干部赴湄潭驻点学习菌棒制作、灭菌接种及林下管护等关键技术。回村后整合资金建成标准化制种车间,率先试种。

  初期因经验不足,部分菌棒污染率较高。党支部迅速请专家线上线下指导,党员日夜蹲守,精细调控温湿度,逐步将成活率稳定在90%以上,让村民吃下了定心丸。

  为形成规模效应,田兴村主动联合周边4个村成立“林下经济发展联盟”,由田兴村集中生产优质菌棒,并提供技术支撑,邻村利用林地资源分散种植,统一回收销售,形成了“一心多点、联动共赢”的发展格局。如今,联盟内基地实现四季出菇,年生产规模稳定在7万棒左右。

  产品要好,销路更要畅。村“两委”注册“茅小菌”商标,完成产品检测认证,与多家企业建立稳定供货关系。同时,田兴村还联合周边村成立贵州省仁怀市好时光发展实业有限公司,由夏世江带队开拓市场,推动山货出山,各村集体经济大幅增长。

  如今,漫步田兴村,但见蜂飞菌生、产业兴旺,村民们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村口宣传栏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标语,正成为这个小村庄幸福变迁的生动写照。

  通讯员 刘玲玲

责编:姜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