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最后一公里”守护“村里每户人”
2025-10-02 16:58:00  来源:农民日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非凡“十四五”振兴新跨越

  打通“最后一公里”守护“村里每户人”

  ——“十四五”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提质升级

  清晨的新疆库尔勒市托布力其乡,阳光洒在公交站牌上。上牙克托格拉克村村民肉孜·买买提登上新能源公交车,宽阔的公路上,车轮飞驰,花两元钱就能直达市区购物。

  午后的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新圩镇新圩村,48岁的乡村医生陈桂平正赶往村民家中出诊。骑着电动车行驶在平坦的村道上,他感慨道:“以前路不好,骑自行车从田埂上过,摔跤是常事。如今,不仅道路畅通了,村卫生室的医疗条件也今非昔比!连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心电图机,现在也有了。”

  农村公路总里程达464万公里,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89.5%,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比例达94.6%——乡间这一条条越来越平坦顺畅的道路,是“十四五”时期农村基础设施稳步提升的生动缩影,也见证了农村公共服务逐步优化的进程。

  “龙头一开,清流自来”——在贵州省清镇市犁倭镇石牛村,村民张连美用“和城里完全一样”来形容如今的用水体验。这看似平常的一幕背后,是全国范围内农村饮水安全的历史性跨越: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已攀升至94%,65%的农村人口受益于稳定可靠的规模化供水工程。

  与水网一同延伸、升级的,是支撑乡村现代生活的强劲电能与信息桥梁——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高达99.9%,29个省份实现充电站“县县全覆盖”,14个省份实现充电桩“乡乡全覆盖”;超九成行政村通达5G,67.4%的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正将曾经偏远的村庄深度接入数字时代。在湖南省安化县田庄乡,互联网还推动了乡村教育的升级。文溪完小英语老师邓丹欣喜地表示:“开设网络英语课后,学生们的成绩提升很快!”

  日益织密的水路电气讯网络,强健了乡村的“筋骨”;不断优化的养老、教育、医疗服务,则如春风化雨般浸润着百姓的日常。

  在河北省唐县长古城镇东足里村,八旬老人赵东顺床边新装的扶手解决了他的大难题:“我腿脚不好,起炕困难,现在有了扶手,自己就能安全下炕。”“一户一策”的适老化改造让困难老人居家养老变得更安全,这样的暖心服务正在更多村庄落地。

  “十四五”期间,超过14万个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设施、1.6万余家农村敬老院、168.1万张养老床位正悄然改变着乡村老人的生活。在湖南省平江县汉昌敬老院,75岁的黄新连扶着崭新的卫生间扶手,道出了许多农村老人的心声:“以前总担心乡镇敬老院条件不好,来了才发现房间整洁、饭菜可口,每天过得特别舒心。”

  在河南省巩义市河洛镇庙门村,村民牛杏枝发现镇卫生院建起了康复科后,决定从市医院转回“家门口”治疗。一个月后,她的肢体功能明显恢复:“以后看病用不着老往城里跑了!”这一变化得益于2199个县(市、区)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与此同时,全国95%以上的村卫生室纳入医保让农民群众看病更加便利省心。

  随着“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保障网越织越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的教育图景也铺展开来。如今,农村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已超过90%,乡村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全面提升,控辍保学成效显著。在山西省闻喜县,一场关于“5元营养餐”的24小时奔赴每天都在上演:从田间到餐桌,规范化的流程保障学生吃得安全、营养;在浙江省建德市,“一老一小”融合服务驿站则疏解了农村养老和育儿的双重压力。“4岁的孙女放在驿站免费托管,我可以去老年活动室玩,顺便在食堂吃个饭。”提到如今能享受到的服务,64岁的李家镇李家村村民叶爱玉直言“日子轻松多了”。

  路网联结了村庄与远方,关爱托举着今朝与过往,这五年,正是在基础设施的“硬支撑”与公共服务的“软滋养”中,乡村的日常被悄然重塑,“村里每户人”又朝着“过上更好的日子”走近了一步。

  记者 朱凌青

责编:马燕